11月19日,“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正式交付暨公众开放日活动在湛江湾举行。(据11月20日《湛江日报》)
当“湛江湾1号”在南海之滨舒展154米长的舰体,这座全球首创的“海上智慧渔场”不仅打破了深远海养殖的技术桎梏,更奏响了湛江以科技创新经略海洋的时代强音。作为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核心成果,这艘“养殖重器”的交付,既是湛江践行“向海洋要食物”号召的生动实践,更是其激活蓝色动能、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以“科创”破局,筑牢海洋强市之基。湛江坐拥全省三分之一的大陆海岸线,却曾受困于传统近海养殖的空间局限与风险隐患。湛江湾实验室历时5年攻关,以“船箱一体”原创设计破解抗风浪难题,用“光伏+风电”混合能源系统践行零碳理念,靠AI全链条管控实现智慧养殖,让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达成近千亩传统网箱的产能。从抵御12级台风的硬核防护到毫米级精准投喂的智能管理,百项专利加持的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南海高端海洋装备空白,更让湛江在全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中抢占了技术制高点,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融合”聚力,激活产业升级引擎。“湛江湾1号”的价值远不止于单一装备,其背后“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模式,正是湛江破解“产学研两张皮”的成功探索。平台的投用将带动海洋工程、绿色能源、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与“恒燚1号”等项目形成规模效应,助力构建千亿级海洋产业生态。这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既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养殖产能,又通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让市民共享创新红利,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持续动能,更成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板。
以“生态”护航,绘就蓝绿共生画卷。湛江作为“中国红树林之城”,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湛江湾1号”深耕深远海养殖,减少近岸环境承载压力,通过智能管控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了养殖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这种“向深蓝要空间、以科技护生态”的发展模式,既拓宽了海洋经济的绿色边界,更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沿海城市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湛江方案”。
从徐闻古港的帆影点点到“湛江湾1号”的踏浪启航,湛江的海洋情结始终与时代同频。“湛江湾1号”的交付不是终点,而是“从1号到N号”深海科技生态圈建设的新起点。凭借科创赋能的硬实力、产研融合的强动能、生态优先的高站位,湛江正加速从“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跨越,在南海之滨续写着“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湛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