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身体这5个表现,说明你的血液太“黏”了

2025-11-21 18:28 国家应急广播综合生命时报  

早晨起床后头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吃饱后就犯困……当出现这些状况时,一些人会简单地认为是没休息好或睡眠出了问题。

在心血管科医生眼中,这些可能是“血液黏稠”的预警信号。

图源:生命时报

什么是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范畴,描述的是血液的“浓稠度”和“流动性”,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变慢,会引起以下后果:

▶血液黏稠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影响氧气和营养成分的运输。

▶血液黏稠导致血流阻力增加,流速减慢,血管壁脱落的脂质细胞或有害物质滞留,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身体5个表现说明“血黏”了

晨起头晕

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昏昏沉沉的。这可能是由于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血氧量下降,大脑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供给导致的。

饭后犯困

吃饱后就困,这是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不少人都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血管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状态出现得更频繁。

晚上睡不着

血液变得黏稠时,无法实现正常的全身循环,人的精神就可能处于亢奋状态,难以入眠。

图源:视觉中国

下蹲时胸闷

当我们下蹲时,流回心脏的血液会减少,若血液过于黏稠,血液循环供血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及时交换,会使肺、脑等脏器缺血,出现胸闷、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劳动后嘴唇发紫

嘴唇没有表层皮肤,属于黏膜,对血液循环非常敏感,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粉红色的。如果劳动后嘴唇呈紫色,可能是血液黏稠,导致含氧量减少所致。

一旦发现存在以上一项或多项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研究证明,冠心病、心梗、脑血栓、高血压病等均与血液黏度升高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很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等也可能是血液黏度异常在作祟。

5招有效改善“血黏”

多喝温水

温度:20℃~25℃的白开水,小口慢喝。

最佳时间:晨起空腹、三餐前一个小时及睡前进行补水(应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影响睡眠)。

补水量:每次150~200毫升,睡前建议在100毫升左右。

多吃蔬果

推荐食物:

黑木耳含胶质,可吸附血液中多余杂质;

洋葱含硫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香菇含香菇嘌呤,有助降低胆固醇。

此外,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有助降血脂,粗纤维能起到阻止胆固醇吸收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清淡饮食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液黏稠度。

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少吃高脂类食物及甜食。

加强锻炼

运动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建议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

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编辑:周子琪

早晨起床后头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吃饱后就犯困……当出现这些状况时,一些人会简单地认为是没休息好或睡眠出了问题。

在心血管科医生眼中,这些可能是“血液黏稠”的预警信号。

图源:生命时报

什么是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范畴,描述的是血液的“浓稠度”和“流动性”,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液流速变慢,会引起以下后果:

▶血液黏稠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影响氧气和营养成分的运输。

▶血液黏稠导致血流阻力增加,流速减慢,血管壁脱落的脂质细胞或有害物质滞留,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身体5个表现说明“血黏”了

晨起头晕

有的人早晨起床后,感觉头脑不清醒、昏昏沉沉的。这可能是由于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血氧量下降,大脑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供给导致的。

饭后犯困

吃饱后就困,这是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不少人都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血管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状态出现得更频繁。

晚上睡不着

血液变得黏稠时,无法实现正常的全身循环,人的精神就可能处于亢奋状态,难以入眠。

图源:视觉中国

下蹲时胸闷

当我们下蹲时,流回心脏的血液会减少,若血液过于黏稠,血液循环供血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及时交换,会使肺、脑等脏器缺血,出现胸闷、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劳动后嘴唇发紫

嘴唇没有表层皮肤,属于黏膜,对血液循环非常敏感,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粉红色的。如果劳动后嘴唇呈紫色,可能是血液黏稠,导致含氧量减少所致。

一旦发现存在以上一项或多项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研究证明,冠心病、心梗、脑血栓、高血压病等均与血液黏度升高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很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等也可能是血液黏度异常在作祟。

5招有效改善“血黏”

多喝温水

温度:20℃~25℃的白开水,小口慢喝。

最佳时间:晨起空腹、三餐前一个小时及睡前进行补水(应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影响睡眠)。

补水量:每次150~200毫升,睡前建议在100毫升左右。

多吃蔬果

推荐食物:

黑木耳含胶质,可吸附血液中多余杂质;

洋葱含硫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香菇含香菇嘌呤,有助降低胆固醇。

此外,蔬菜、瓜果等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有助降血脂,粗纤维能起到阻止胆固醇吸收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清淡饮食

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会加重血液黏稠度。

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少吃高脂类食物及甜食。

加强锻炼

运动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加快身体代谢,防止血液黏稠。

建议每周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

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