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湛江日报社收到一封来自徐闻县新寮镇北尾村民委员会与镇乡村振兴工作队的联合求助函:北尾村莲藕种植示范基地今年将产出14万斤莲藕,已销售约6万斤,受台风影响及外地市场冲击,仍有约8万斤优质莲藕滞销。若无法及时采挖销售,莲藕将腐烂田间,导致村集体与入股农户遭受重大损失。接到求助后,湛江日报社“爱心帮扶联盟”迅速启动帮扶机制,通过报社旗下电商平台“湛品甄选”与“爱心帮扶联盟”多渠道开拓销路,为村民解燃眉之急。(据11月24日《湛江日报》)
从收到求助函到启动应急机制,从开设电商预售专区到动员企业批量采购,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莲藕保卫战”,让我们看到党报媒体不只是新闻的记录者,更是民生的守护者。当“湛品甄选”的小程序上线,当“爱心帮扶联盟”的成员单位行动起来,流淌的是媒体服务群众的深厚情怀,更是连接城乡的温暖桥梁。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产业,产业兴旺的关键在销路。北尾村创新推行“村集体统筹+农户自愿流转”模式,盘活闲置土地引进优质藕种,本是探索致富路的积极尝试。然而,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往往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堵点。台风来袭的自然风险、外地市场冲击的市场压力,让村民们的辛勤付出面临付诸东流的危机。此时,湛江日报社“爱心帮扶联盟”的快速介入,打破信息壁垒与销售困局,用媒体力量为优质农产品搭建起通往市场的桥梁。这种“闻难而动、快速响应”的助农姿态,正是媒体担当的直接体现。
党报助农,强在“信得过”的品牌公信力。北尾村村委会之所以在困境中想到求助湛江日报社,正是源于对主流媒体的信任。此前报社成功助销临期红米的案例,让村民们相信,这份信任不会被辜负。这种公信力,来自媒体长期积累的社会责任——记者第一时间深入田间调查,确认莲藕品质与滞销实情后才启动助农,这种严谨态度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让帮扶行动走得扎实。在信息繁杂的时代,党报的介入本身就是一种“品质认证”,为农产品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通道。
党报助农,彰显着城市与乡村的情感共鸣;媒体担当,关乎着乡村振兴的进度。湛江日报社的呼吁,不仅是为8万斤莲藕寻找销路,更是在传递一种“城乡互助”的价值理念。当市民指尖下单的爱心与农户田间劳作的汗水相遇,当企业批量采购的责任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期盼相连,便凝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这种由媒体牵头搭建的情感桥梁与利益纽带,让优质农产品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让乡村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从红米到莲藕,湛江日报社的助农行动一次次证明:主流媒体的力量,在于既能记录时代,更能参与时代;既能传递声音,更能解决问题。相信在报社的牵线下,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中,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莲藕,终将变成村民脸上的笑容。而这份温情,也必将成为湛江城乡融合、共促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