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徐闻前山镇:华农专家下田头 撂荒土地生“黄金”

©原创 2025-11-25 21:32 湛江云媒  

11月25日,徐闻县前山镇云仔村的几位村民正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的指导下,对冬种的丝瓜络进行田间管理。云仔村党支部书记杨大颖告诉记者:“这里几年前曾是一片闲置的撂荒地,自从华农的专家进驻村里后,撂荒地变成了金土地,村民不仅种植农作物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还跟着专家学会了高产辣椒、丝瓜等作物的种植技术。”

近年来,徐闻县前山镇加强校地合作,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组建起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乡村振兴服务站徐闻总站”,以校地合作为纽带,锚定引才育才、资产盘活、技术攻坚、联农带农为抓手,有力推动当地乡村产业落地生根,让昔日的闲置资源焕发生机,让特色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在撂荒地建成的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观察辣椒的生长情况。

引才育才激活发展动能

前山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主动对接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引进了以姜峰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并建立了华农首个县级总站牛哥驿站。

广州市南沙区驻前山镇工作队队长叶勇说:“目前组建了8支产业技术攻关专家团队,先后吸引15名教授、24名研究生扎根徐闻,吸纳培养创业人才8名,实现优秀人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了‘专家下沉+人才培育’的良性生态。”

为搭建产教融合“大舞台”,当地成立“乡村创业孵化中心”,吸引社会人士注入天使资金,专家团队进行全程创业辅导。

目前累计举办技术讲座32场,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培养多支具备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旧教舍里育新人。

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带领研究生在示范园开展实验活动。

盘活资源闲置土地变身“金土地”

如何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前山镇给出了“科技赋能+合作运营”的答案。首先是盘活资产,激发农村荒废沉睡资源新活力。将闲置校舍改建成“产学研”基地,利用250万元帮扶资金将云仔小学闲置校舍改造成牛哥驿站技术团队“产学研”基地,同时促成前山镇经济联合总社与前山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运营单位广州富牛山农业公司合作。

将撂荒盐碱地改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全园施行水肥一体化设计,对撂荒26年、有机质不足0.3%的400亩盐碱地进行土壤全面改良。

杨大颖说:“华农专家团队将撂荒地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辣椒亩产突破万斤,采摘期延长至100天。同时,积极探索‘水稻+水果玉米+丝瓜’换茬种植模式,复垦撂荒地1000多亩,亩产值超2.1万元。”

前山镇农民将采摘的辣椒装箱运往外地销售。

科技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前山镇,技术团队围绕种苗研发、种植规范、防控技术三大领域持续攻坚,突出技术服务,培育特色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种苗技术研发,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脱毒姜种,先后复壮巴厘菠萝等地方特色品种,选育或引进甜玉米品种3个,辣椒新品种2个,花生新品种1个。

同时建立了由14个品种组成的黄姜种植资源库,制定了菠萝高端种植技术方案,规范了辣椒、仔姜健康种植技术,推广了黄姜微切块营养钵育苗技术。

针对近年来严重困扰徐闻菠萝产业的“黑心病”和“黑丁病”,驿站团队累计开展了300多个土样测试,精准分析致病原因,研发出菠萝黑心病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并多次组织学校专家团队开展针对性研发药物与推广防控技术,组织果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解决菠萝的黑心病、香蕉枯萎病、辣椒与嫩姜的重茬障碍等问题。

在科技赋能下,徐闻菠萝、辣椒、高良姜成功跻身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行列,特色农业发展装上了“科技引擎”。

前山镇农民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下种植水瓜获得丰收。

联农带农多元增收共同致富

“一份土地,多份收入”是前山镇联农带农的生动模式。当地创新“牛哥驿站+公司+示范园+农户”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种粮所得”的增收新模式,帮助群众实现“一份土地,多份收入”。

村里流转土地400亩,每年为当地集体经济直接带来固定经济收益12万多元。同时主打“5+3+1”产业帮扶策略,为周边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三个村15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华农专家团队下沉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会农民干种植技术,免费给育苗并提供管理技术,实现了辣椒平均亩产增长30%,仔姜亩产值达到高良姜的20倍,并收回来“帮着农民销”。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姜峰表示:“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与前山镇的校地合作正在不断深化提升,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文图/记者简陈明 通讯员罗美岚
编辑:张雅婷
值班主任:苏碧银
值班编委:郑时雨

11月25日,徐闻县前山镇云仔村的几位村民正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的指导下,对冬种的丝瓜络进行田间管理。云仔村党支部书记杨大颖告诉记者:“这里几年前曾是一片闲置的撂荒地,自从华农的专家进驻村里后,撂荒地变成了金土地,村民不仅种植农作物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还跟着专家学会了高产辣椒、丝瓜等作物的种植技术。”

近年来,徐闻县前山镇加强校地合作,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组建起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乡村振兴服务站徐闻总站”,以校地合作为纽带,锚定引才育才、资产盘活、技术攻坚、联农带农为抓手,有力推动当地乡村产业落地生根,让昔日的闲置资源焕发生机,让特色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在撂荒地建成的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观察辣椒的生长情况。

引才育才激活发展动能

前山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主动对接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引进了以姜峰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并建立了华农首个县级总站牛哥驿站。

广州市南沙区驻前山镇工作队队长叶勇说:“目前组建了8支产业技术攻关专家团队,先后吸引15名教授、24名研究生扎根徐闻,吸纳培养创业人才8名,实现优秀人才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了‘专家下沉+人才培育’的良性生态。”

为搭建产教融合“大舞台”,当地成立“乡村创业孵化中心”,吸引社会人士注入天使资金,专家团队进行全程创业辅导。

目前累计举办技术讲座32场,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培养多支具备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旧教舍里育新人。

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带领研究生在示范园开展实验活动。

盘活资源闲置土地变身“金土地”

如何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前山镇给出了“科技赋能+合作运营”的答案。首先是盘活资产,激发农村荒废沉睡资源新活力。将闲置校舍改建成“产学研”基地,利用250万元帮扶资金将云仔小学闲置校舍改造成牛哥驿站技术团队“产学研”基地,同时促成前山镇经济联合总社与前山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运营单位广州富牛山农业公司合作。

将撂荒盐碱地改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全园施行水肥一体化设计,对撂荒26年、有机质不足0.3%的400亩盐碱地进行土壤全面改良。

杨大颖说:“华农专家团队将撂荒地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辣椒亩产突破万斤,采摘期延长至100天。同时,积极探索‘水稻+水果玉米+丝瓜’换茬种植模式,复垦撂荒地1000多亩,亩产值超2.1万元。”

前山镇农民将采摘的辣椒装箱运往外地销售。

科技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前山镇,技术团队围绕种苗研发、种植规范、防控技术三大领域持续攻坚,突出技术服务,培育特色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种苗技术研发,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出脱毒姜种,先后复壮巴厘菠萝等地方特色品种,选育或引进甜玉米品种3个,辣椒新品种2个,花生新品种1个。

同时建立了由14个品种组成的黄姜种植资源库,制定了菠萝高端种植技术方案,规范了辣椒、仔姜健康种植技术,推广了黄姜微切块营养钵育苗技术。

针对近年来严重困扰徐闻菠萝产业的“黑心病”和“黑丁病”,驿站团队累计开展了300多个土样测试,精准分析致病原因,研发出菠萝黑心病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并多次组织学校专家团队开展针对性研发药物与推广防控技术,组织果农进行专业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解决菠萝的黑心病、香蕉枯萎病、辣椒与嫩姜的重茬障碍等问题。

在科技赋能下,徐闻菠萝、辣椒、高良姜成功跻身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行列,特色农业发展装上了“科技引擎”。

前山镇农民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下种植水瓜获得丰收。

联农带农多元增收共同致富

“一份土地,多份收入”是前山镇联农带农的生动模式。当地创新“牛哥驿站+公司+示范园+农户”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种粮所得”的增收新模式,帮助群众实现“一份土地,多份收入”。

村里流转土地400亩,每年为当地集体经济直接带来固定经济收益12万多元。同时主打“5+3+1”产业帮扶策略,为周边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三个村15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华农专家团队下沉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会农民干种植技术,免费给育苗并提供管理技术,实现了辣椒平均亩产增长30%,仔姜亩产值达到高良姜的20倍,并收回来“帮着农民销”。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姜峰表示:“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与前山镇的校地合作正在不断深化提升,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