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向海筑梦,聚才兴城。2025年“湛江人才周”将于11月27日启幕,以“向海‘湛’放、智创‘江’来”为主题,开启一场与人才的蓝色之约。
本次人才周将结合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集中展示湛江“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通过系列精彩活动,向海内外传递湛江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坚定决心,持续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能级,为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全程记录这场人才盛会,见证更多“千里马”在湛江这片热土上纵横驰骋,书写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
碧海潮生处,正是英才汇聚时!
日前,嘹亮的汽笛划破长空,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正式交付使用。这不仅标志着湛江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更是一座城市以人才为帆、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
“湛江湾1号”背后,是一支由院士领衔、博士攻坚、技工协同的科研团队,彰显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正如湛江湾实验室有关负责人所言:“没有人才的集聚,就没有平台的跃升;没有技术的突破,就没有产业的未来。”
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今日之湛江,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精准务实的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机遇涌动、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高地,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人才强市”答卷。
倾心引才:从“坐等来才”到“上门揽才”
“我们是被‘真心’打动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陈夏华坦言。2021年他通过“人才城市开放日”第一次踏上湛江这片土地,参观了实验室、红树林、巴斯夫基地,成功签约落户湛江湾实验室。“人才城市开放日是我们和湛江一次深度对话,让我们爱上湛江、扎根湛江。”
近年来,湛江创新举办“人才城市开放日”、“青春绽放”实习实践活动等,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0多所知名高校师生走进实验室、码头、红树林,沉浸式感受“湛江机遇”。同时,“主动上门”到全国重点高校宣传推介湛江招才引才最新政策,注重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招纳精英之才,2023年以来招录优秀选调生287人,其中博士生16人,硕士生135人。
这仅是湛江真心爱才、倾心引才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湛江印发实施《湛江市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方案》,瞄准引、育、用、留全链条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引才“数量倍增”、育才“能量提升”、聚才“容量扩充”、用才“力量聚合”、留才“质量优化”五大行动。同时明确“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此外,湛江加快推动落实人才强市建设20条政策,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湛江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湛江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试行)》等配套政策,以优惠政策吸引和集聚人才。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2025年,湛江累计在教育、医疗、海洋产业等领域引进博士研究生239名,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98场,达成求职意向3.2万人;“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单日进场求职1.5万人,收到简历3.7万份。
即将启幕的2025年“湛江人才周”,将“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延续深化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通过集中开展涵盖专场招聘、高端论坛、项目对接、成果展示、专业培训、联谊交流等N场系列活动,搭建一个人才、资本、项目精准对接的高能级平台,推动形成“全市联动、全域覆盖、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效应。
悉心育才:从“遍地撒网”到“靶向培育”
“湛江不仅懂引才,更懂育才。”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赵力强是“扬帆计划”海洋牧场产业人才专项的受益者。他带领团队深耕生蚝养殖研究,构建了生蚝中远海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在粤西地区示范推广10余万亩,实现产值逾百亿元。“从项目立项到资金配套,从实验场地到成果转化,湛江给了我们完整的成长闭环。”
近年来,湛江坚持“本土育才、系统育才、精准育才”,让各类人才在港城大地拔节孕穗、茁壮成长。聚焦我市重大发展战略,培养了陈可营、杨仁友等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广东海洋大学2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项目,广东医科大学1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湾区项目)”,在粤东西北地区实现零的突破。
围绕县域产业布局,创新“项目+团队+人才驿站”模式,湛江在雷州、徐闻、廉江等地布局建设96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把课堂搬到菠萝地、珍珠池、火龙果大棚。去年,全市2189名农技“轻骑兵”累计开展技术服务1500余次,培训农户2.9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
聚焦制造业、农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实施“校企双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等专项计划。2025年,全市建成实习实训基地33个,开设校企合作“定向班”41个,培育高级职称教师1237名,派出农业科技特派员1065人次,413名“乡村工匠”获评职称,数量居全省第一。
依托“扬帆计划”,系统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人才培训,全年累计培训产业人才4957人次,突破关键技术10项,推动形成“育一人、强一企、兴一链”的良性循环。
用心留才:从“安身立命”到“安心乐业”
“我来湛江已1年有余,从入住人才公寓到协调配偶就业,从办理落户手续到就医问诊,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有专人协助解决。”博士选调生、现就职于湛江市交通运输局的崔琦由衷地说,“这里并非人才的‘跳板’,而是真正的‘归宿’。”
为了让人才“留得住、发展好”,湛江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推动科技、教育、人社等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共同打造“1+N”政策体系,厚植人才扎根沃土。
以服务留才。湛江进一步拓展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功能,新认定高层次人才3115人,提供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医疗服务等“一站式”服务4000余人次。修订《湛江市市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推出“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让人才“来了就能安家”。
以情感留才。湛江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节点,组织走访慰问一线高层次人才;举办人才沙龙、联谊交流、国情研修等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与认同感。
以平台留才。依托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牧场、绿色石化、新能源等重点平台,湛江为人才提供“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支持。2025年,全市新增产学研发展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超200家,组建产业创新中心3个;建成“人才飞地”8个,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
“我们要让人才不仅‘安身’,更能‘安心’;不仅‘立业’,更能‘乐业’。”湛江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湛江坚持用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高礼遇,让更多人才来到湛江、建设湛江、爱上湛江。
向海而生,因才而兴。今日湛江,海洋牧场“网箱罗布”、绿色石化“管道纵横”、新能源风机“迎风起舞”,每一条产业链上都奔跃着怀揣梦想、勇攀高峰的“千里马”。在奋进“十五五”新征程上,湛江始终锚定“人才强市”目标,持续放大人才周“乘数效应”,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开阔的胸襟,诚邀天下英才与这座海滨城市共成长、创未来,在祖国大陆最南端书写“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崭新篇章。
聚才之“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