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记者从赤坎区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赤坎区以赤坎区博物馆为主阵地,通过点位打造、馆校深度协作、流动展览联动、特色社教赋能、宣讲传播等多元举措,打造“博物馆里的红色课堂”,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开展主题剪纸活动。 通讯员蒋文斌 吴小钻 陈义强摄
整合资源 打造特色文旅点位
据了解,赤坎区组织专业力量对辖区内革命遗址、纪念场所等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赤坎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设施完善的红色展馆。
其中,修缮提升广州湾抗日赈灾会旧址、晨光小学红色展馆、赤坎丰厚村地下交通站旧址、南路特委机关秘密联络站等点位,补充完善展厅说明,增设互动体验区域,让游客在参观中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斗争历程;依托赤坎区博物馆主阵地,设立“赤坎红色历史展区”,集中展示辖区革命历史人物事迹及珍贵革命文物,打造红色文化集中展示窗口;整合老街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骑楼建筑、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文旅点位。
目前,赤坎区已形成以赤坎区博物馆为核心,形成辐射赤坎老街、革命纪念场所的红色旅游点位集群,年接待游客量超400万人次。

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 通讯员蒋文斌 吴小钻 陈义强摄
精心设计研学 开展红色教育
围绕“行走的文博课堂”活动,赤坎区博物馆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需求,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线路。
其中,“老街研学线”串联赤坎地下秘密交通站旧址、南路革命联络点等点位,让学生在徒步探访中了解革命时期赤坎地区的地下斗争历史;“博物馆深度研学线”以赤坎区博物馆红色展区为核心,配套开展文物鉴赏、历史讲解、互动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赤坎革命历史文化;将红色教育与本地革命老区丰厚村、陈川济村等资源相结合,在研学过程中实现红色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
创新形式 擦亮文化品牌
近年来,赤坎区博物馆始终坚持“教育为本、服务公众”的原则,将红色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涵,形成鲜明的社会教育特色。
该馆常态化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传统节庆等时间节点,举办红色展览、专题讲座、红色影片展播、革命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强化文物展品的教育功能,通过“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系列讲解,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推动数字化教育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推出“红色主题系列云展览”,包括“赤坎区革命遗址展览”“革命历史人物”“赤坎区老兵口述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内容,提升红色教育感染力。
赤坎区博物馆坚持不断创新红色教育活动形式,将其与传统手工艺、现代创意体验相结合,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
其中,在2025年国庆假期,赤坎区博物馆组织开展主题剪纸、青瓷绘画、拼图DIY、竹编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邀请民间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向参与者传授剪纸、竹编等技艺,引导大家围绕“弘扬红色精神”主题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青少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责任感,“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活动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联动优质资源 拓宽传播渠道
为进一步扩大红色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赤坎区博物馆积极加强与上级文博单位的合作,引入优质临时展览资源,同步打造本土特色展览,以展览为载体,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两年来,先后引进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的“隐秘而伟大——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展”“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等多个精品展览。为提升展览效果,赤坎区博物馆还配套开展相关专题讲座、专家导赏、互动体验等活动,邀请地方党史专家、革命前辈后代为观众讲述赤坎红色往事,让观众在参观展览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教育体验。
全民共建 代代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赤坎区博物馆坚持以“赤坎故事全民讲”为抓手,通过开展历史学习、培养宣讲队伍、搭建宣讲平台等举措,激发全民参与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革命故事家喻户晓。
培训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实践上岗等多种形式。例如,面对中小学生,以生动有趣的革命故事为切入点,结合实物展品和场景复原,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面对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重点讲解弘扬红色精神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工作中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退休老干部,组织他们分享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重温红色记忆。
通过馆校合作、研学实践、宣讲培训等一系列举措,赤坎区青少年群体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主动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历史革命故事的讲述者。
下一步,赤坎区博物馆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提升工作成效,努力将“博物馆里的红色课堂”打造成更具影响力、吸引力、实效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