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湛江发展寄予厚望,赋予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时代使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湛江调研指导,为这座滨海城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湛江市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在湛江调研时的工作要求和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以“干字当头、破浪前行”的担当全力以赴做好“四个抓”,推动现代化建设每一步都踩得稳、走得实,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百千万工程”等领域交出阶段性亮眼答卷。
今起推出年终特别策划“奋进2025·湛江答卷”,通过五大篇章,用鲜活案例、硬核数据与深度解读,全景呈现湛江一年来的实干足迹与发展突破。敬请垂注。
湛江钢铁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记者张锋锋 摄
钢铁厂由“智慧大脑”精准操控“黑灯工厂”;五金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伸展“巨臂”精准作业,高效又安全;辽阔海面拔起一座座智慧牧场,一条条深海鱼被全程数字化养殖……今日的湛江,车间里、海面上正在上演着一场传统产业的“存量焕新”战役。
这场战役着眼于现有的家底,用新技术为老产线注入灵魂,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们一同走近这场产业升级,看湛江如何用“技改”之笔,答好“经济突围”的时代考题。
中科炼化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记者刘冀城 通讯员林江海 摄
“更新”:智慧的脉搏重塑产业逻辑
湛江钢铁炼钢厂内,转炉钢花四溅、生产火热,但生产现场没有忙碌的工人,只有在中控室电脑前“一键炼钢”的操作人员——炼钢不再依赖人工“看火”,而是聚焦于流动的数据,精准地远程调控着生产的每一个节拍。这正是湛江钢铁从“制造”迈向“智造”的缩影。
这场技改带来的,远不止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湛江钢铁在技术改造方面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和制度,依托宝钢中央研究院、产品开发中心、设备开发中心等机构组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高强钢汽车板、家电板等高端钢铁产品为代表的工程技术自主集成能力。
湛江钢铁从2016年开始,设备更新项目逐步增加。2021年—2023年开展节能环保、降本增效、品种拓展、质量改善、效率提升、消防安全、装备措施等方面近130项技术改造项目。智能化改造,让生产效率与人均产钢率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双飞跃。目前,湛江钢铁每年人均可以炼2600多吨钢,人均吨钢产量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同样的智慧脉搏,也跳动在广东龙力电器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在五金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挥舞“巨臂”在生产线上快速精准完成水壶的组装生产,直线速度最快可达2米/秒,只需12名工人便能完成以往68个人的工作量。
这是该公司电水壶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我们采用的是国产南京埃斯顿高精度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年产能预计从改造前的100万个水壶增加到115万个,年增加15万台,预期提高15%。”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每年有5—10款新产品推向市场,该生产线自动化后,既解决了“有订单无人做”的困扰,也能减少工伤发生概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
湛江正掀起一场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的浪潮。目前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其中,“粤电湛江风电海上5G专网覆盖5G工厂”和“湛江核电智慧工地专网及主干网覆盖5G工厂”2个5G项目入选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湛江钢铁基于独立专网的智慧绿色钢铁5G工厂”入选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
这场改造不止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也在加速:加快推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重点聚焦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小家电、羽绒三个行业,推动数字化从“点”到“链”全面渗透;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有意向改造的企业260家,签约120家,已完成改造企业75家。
“恒燚1号”。记者李忠 摄
“更绿”:以“绿色”淬炼发展成色
产业的焕新,不仅是效率的竞赛,更是发展成色的淬炼。在湛江,“绿色”已从环保指标,内化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科炼化附近海域,中华白海豚不时跃出水面与厂区“合影”。在这里,技术改造中的“绿色投入”占比不断加大。中科炼化采用低氮燃烧、两级脱硫脱硝除尘等先进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深度治理;引入2套移动式VOCs处理设施,深化VOCs污染防治,实现储罐检修“气不上天,油不落地”的目标。
在“治水”方面,中科炼化也下足了功夫。投资4亿多元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年能让近千万吨废水“重获新生”,相当于填满近1个西湖的水量完成生态轮回。此外,他们还在原有5万立雨水监控池基础上,新建3万立雨水回收储存池,预计年可回收雨水近400万吨,有效降低新鲜水消耗量。
中科炼化还大力推动“循环利用”:通过采取厂家回收、循环使用“三剂”包装桶和采用槽车运输加氢装置开工硫化剂等措施,每年削减200升废桶约14000个,共260吨。
位于廉江横山镇金山工业园的湛江海大饲料有限公司也将“绿色发展”融入血脉。该公司畜禽饲料生产车间里,崭新的高效粉碎机正轰隆作响,自动化流水线上的饲料颗粒鱼贯而出。这场投入3200多万元的技术改造,让传统饲料生产焕发新生。
技改后的生产线更“聪明”——国产设备替代进口不仅降低了备件成本,更使生产成本直降5%、生产效率提升42.86%,饲料产量由21万吨提升至30万吨,按照全年312天生产天数算,项目实施完成后,饲料的产能同比提升9万吨。
项目实施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引进节能型设备,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显著降低,废弃物产生量进一步减少,产品的环保性能得到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清洁、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更绿”的追求,湛江正绘就一幅经济增长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2025年,中冶环保、中科炼化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绿色工厂。全市累计培育建成“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湛江钢铁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
“湛江湾1号”。 记者张锋锋 摄
“更蓝”:从“靠海吃海”到“智海兴海”
作为海洋大市,湛江的产业焕新乐章,少不了磅礴的“蓝色旋律”。技术改造,为这座因海而生的城市,开启了从“近海”走向“深蓝”的新征程。
在湛江广阔的海域,“湛农1号”“海威1号”“海威2号”“恒燚1号”等智能养殖平台宛如“海上钢铁长城”,抵御风浪,守护着“蓝色粮仓”。这些不再是传统的渔排,而是配备了自动投饵、水下监控系统的“智慧牧场”,“牧洋人”动动手指,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掌握鱼群的生长状况与水环境变化。
今年11月19日,“湛江湾1号”顺利交付投产,开启了“深蓝牧场”的万亿级新赛道。这座“海上科技城堡”是自主创新的典范,其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实现智能化精准养殖,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从10米等深线海域推向25米等深线海域养殖。项目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技术,也意味着湛江从“靠海吃海”迈向“知海用海”“智海兴海”的历史性跨越。
在智能装备筑牢产业根基的同时,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为海洋牧场注入新的智慧内核。成功启用渔业大数据中心,在养殖区布局的120个智能监控点,实现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的监控、管理与溯源智能化发展;建立海洋牧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推动研发海洋牧场环境监测系统,对台风、风暴潮等海洋大气灾害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为海洋牧场提供实时观测数据;以无人驾驶智能投喂船为切入点的“海上滴滴牧场”,针对重力式网箱养殖户提供自动化投喂服务,实现精准养殖,减少人力依赖……
装备的升级,让传统海上养殖业从“看天吃饭”走向了“可测可控”,同时也在赋能新兴产业,海上风电、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持续突破技术瓶颈,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这场以技术为帆的“深蓝远征”,正推动湛江的海洋经济从单一的捕捞与近岸养殖,向装备制造、海洋牧场、休闲旅游等多元业态加速融合,真正将“蓝色”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湛江钢铁的炼钢厂转炉北区中控室。 记者刘冀城 摄
“更实”:组合拳激发企业“技改热”
“更新”“更绿”“更蓝”汇成了湛江的产业变革“三重奏”,而这曲乐章的坚实基座,正是来自“更实”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湛江围绕“四绿一蓝”产业集群发展,打出了一套精准滴灌、全程护航的政策“组合拳”,确保每一份力量都用在刀刃上。
《湛江市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精准发力——围绕重点发展湛江市特色的“四绿一蓝”支柱产业,大力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技术创新;实施家电、家具、造纸、羽绒、制鞋、农海产品加工、制糖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政策的“实”,还体现在“真金白银”和“真诚服务”上。
对于技术改造这项长线投资,湛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扮演起“全程服务员”的角色,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保障和上级部门支持,特别是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省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奖励等方面全向发力。3年累计为全市59家(次)企业争取到省级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12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针对企业技术改造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该局通过“一对一”入企服务,帮助企业精准把握政策红利,科学规划技改路径;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申报流程不熟、材料编制不规范等难题,提供从项目备案到设备核定的“全流程跟踪指导”,让企业申报省心、安心。
在“政策+服务”的双重护航下,全市每年有220家工业企业投身技术改造。在湛江钢铁、冠豪高新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今年1—10月,全市在统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已连续26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7.9%。
在蓝色海洋领域,湛江同样以一套系统性的政策体系,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绘制了清晰的“导航图”。《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3年—2035年)》《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35年)》《湛江市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十五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接连出台,促进和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引导海洋牧场与滨海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海上粮仓”焕发新活力,变身成为引人入胜的“旅游打卡地”,推动融合发展。
中华白海豚在雷州湾畅游。记者李忠 摄
经过一轮轮脱胎换骨式的技术改造,湛江的传统产业“底盘”更稳、“筋骨”更强,一个动能充沛、活力迸发的产业湛江,将交出更加精彩的“经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