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牛岛海岸已修复的红树林。
南海之滨,潮起潮落。在广东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周边海域,一片曾因滩涂退化、生态脆弱而沉寂的海岸,如今正焕发蓬勃生机。26日,记者走进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片的白骨壤、红海榄幼苗在潮间带扎根生长,弹涂鱼在滩涂上灵活跳跃,成群的白鹭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停歇在红树林枝头。
这片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国宝”、叮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的红树林,正是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广航局”)湛江生态修复项目的核心阵地。作为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它正以创新实践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为“绿美广东”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态修复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强调,“保护好红树林,保护好海洋生态,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句沉甸甸的嘱托,化作中交广航局投身湛江红树林修复的“行动令”。
然而,受海水侵蚀、滩涂盐碱化、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金牛岛部分区域红树林出现退化,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当时我们接到任务时,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能参与‘国宝’红树林的守护,忐忑的是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兼顾周边群众的发展需求。”项目负责人王昊回忆道,团队初到金牛岛时,看到的是部分滩涂裸露、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景象,这更坚定了他们“还海岸一片绿”的决心。
项目总规划面积达546公顷,相当于760多个标准足球场,需种植红树林约590万棵,同时对3.02千米海堤进行生态化改造。“红树林修复可不是简单的‘海上种树’,它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水温、盐度、潮汐、土壤肥力,任何一个因素出问题,幼苗都难以存活。”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摸清区域生态底数,团队走遍金牛岛周边区域,充分采集土壤、水质样本,绘制出详细的“生态图谱”,为后续修复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9月,项目正式启动。首批白骨壤幼苗被小心翼翼地栽种在滩涂上,但难题随之而来:传统人工栽种方式效率低,且远岸区域受潮汐影响,作业人员难以涉足。“最远的区块距离岸边有3公里,涨潮时船只无法靠近,退潮时滩涂泥泞难行,人工投苗一天最多只能完成5亩,按这个速度,根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王昊说,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引入无人机投苗技术。
在投苗现场,记者看到2台无人机先后挂载着装满带泥球的红树苗在空中飞行。随着操作员按下指令,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预设航线飞向远岸滩涂,精准将树苗投放到指定区域。“每台无人机一次吊运40株苗,一名熟练的操作员日投苗量可达2000至3000株,效率比人工大大提升。”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7个区块的红树林种植已全部完成,幼苗存活率达8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种养耦合”书写生态经济双赢答卷
“以前总觉得保护红树林就得‘一刀切’,不让养殖、不让开发,可我们靠海吃海,没了养殖,日子怎么过?”渔民陈大叔的疑虑,道出了项目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
“我们不能让红树林成为‘无人问津的风景线’,而要让它成为‘惠及民生的幸福林’。” 王昊说,团队经过反复调研、专家论证,以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为抓手,在湿地周边科学划定生态养殖区,选择弹涂鱼、青蟹、对虾等与红树林生态兼容的品种,构建“林护渔、渔养林”的良性循环。
而这一循环的精妙之处在于,养殖活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为天然肥料,反哺红树林生长。“我们团队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调控养殖密度,确保生态与养殖‘两不误’。”王昊补充道。
四大技术体系筑牢生态屏障
红树林修复被称为“浪尖上的绣花”,考验的不仅是耐心,更是技术实力。为确保修复成效,项目团队构建了四大核心技术体系,用科技为生态修复“保驾护航”。“我们通过智能种养动态优化,使用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随时掌握水温、盐度等生态情况和施工进度,让珍稀树种占比提升30%,有效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和水域保护两不误。”王昊介绍。
针对滩涂松软、幼苗易倒伏的问题,团队创新研发了“双层松木桩固土技术”,搭配塘基PVC潮位响应式灌溉系统,能根据潮汐变化自动调节灌溉量,灌溉效率提升70%,幼苗存活率大幅提高。
在生态防护方面,团队培育抗逆性苗木,并引入原生物种弹涂鱼控制底栖藻类过度生长。“我们通过断根处理,让红树苗的根系更发达,抗风浪、抗盐碱能力更强。同时,弹涂鱼以底栖藻类为食,能有效防止藻类覆盖滩涂,影响红树林生长,形成‘苗木+生物’的立体防护网络。”
此外,项目还打造了全周期零废弃循环模式。“死亡的红树植株会被粉碎后回填到滩涂中,改良土壤基质;养殖尾水经红树林湿地净化后,重新用于灌溉和养殖,实现资源高效闭环。”王昊说。
打造全球滨海生态修复样板
如今,漫步金牛岛海岸,目之所及皆是绿意:红树林随风摇曳,鱼虾在水中嬉戏,白鹭在天空翱翔。这片曾经退化的海岸,已成为生态与民生和谐共生的“样板间”。2025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4、CCTV-17对项目进行专题报道,向海内外展示了中国滨海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滨海生态修复的标杆,该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根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十四五”期间全国需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而中交广航局“十四五”期间参与设计营造修复的红树林面积已达4624公顷,占全国目标的近四分之一,为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广航经验”。
“红树林是‘海岸卫士’,更是‘绿色名片’。”王昊表示,下一步,中交广航局将持续深化“种养耦合”模式的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计划在湛江其他红树林片区推广该模式,并探索将其应用到福建、广西等滨海地区,“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让‘种养耦合’模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贡献央企智慧与力量。”
潮声阵阵,绿意盎然。在金牛岛这片充满生机的海岸上,中交广航局正以初心守护生态,以创新书写担当,让“国宝”红树林在南海之滨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