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潭海边生长着大片的红树林,周边环境适合沙虫生长。
好大的沙虫。
游客对挖沙虫很感兴趣。
说起沙虫,湛江无人不晓。但是前些年,外省甚至珠三角的人对沙虫知之甚少,请他们吃饭,闹了不少笑话,都把沙虫认作为一般意义的“虫”,敢看不敢动筷。有的人还发挥想象力追问:“这沙虫是不是蚯蚓的哥哥?”有一次,草潭镇一名经营海鲜品的老板到广州推介沙虫,任你什么说广州人也不敢接受,后来这位老板急中生智,说“这是产于湛江的名贵海品‘过江龙’。”广州人一尝熟品,连声说“好嘢、好嘢!”草潭沙虫在广州打开了销路,至今供不应求。
滩涂独特:适合沙虫生长
11月19日,记者一行驱车两个多小时,走进了北部湾畔闻名广东的沙虫养殖基地草潭镇。尽管天下着小雨,却阻挡不住我们先睹为快奔到海边看村民挖沙虫的脚步。旧庙村委会书记曾马进从家里拿了几把雨伞,领着我们直奔海边而去。
走到村边堤坝,往海里看,只见近岸处茂密的红树林向左右方向延伸,望不见尽头。时值初冬,偶见一两只鹭鸟掠过红树林,而在洁白平整的沙滩上清晰地留有大大小小很多鸟的脚印。这时候陆续从村里走出来的村民,三五相邀,走下海堤,趟过海沟,穿越红树林,走到已退潮的海滩挖沙虫。于是,我们也卷起裤管跟着下海去。
“沙虫喜欢生活在沙质的海滩里。草潭的海滩面积宽阔、滩涂洁净,无工业污染,沙泥的混合比例和深度十分适宜沙虫的繁殖生长。在粤西海域,唯有草潭海的地理环境能够繁殖沙虫,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陪同前来的镇政府办公室尤主任,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情况。
退潮后的海滩,走在上面很柔软舒服。看看四周,到处都是挖沙虫的人。他们使用的锄头是专门挖沙虫的,锋薄刃利,锄身稍长,微微内弯。现场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埋头苦干,有的篮子里已经装了好多沙虫,有的要挖到四五十厘米深才能挖出一条沙虫。“挖沙虫内行的,两三锄下去就有收获;不懂的十锄八锄也挖不了一条,有的还把沙虫锄断成几段。”曾书记对沙虫很在行,“即使同一片海滩,每个地段因沙泥质地不同,生长的沙虫体形、品质也不同。草潭沙虫,相对北海沙虫,体型小点,但肉质肥美,海鲜味浓,口感要好。”
一个人一天多时可挖十斤八斤。
潮水退去,海滩上都是挖沙虫的人。
沙虫丰收,收购站老板很高兴。
养殖沙虫:村民住上“沙虫楼”
很久以来,草潭镇旧庙、南洪等村庄就有赶海挖沙虫的传统习惯。每当大海退潮之后,村民们就扛着一种叫“挑”的工具,另一头挂着只小竹筐,赶海挖沙虫去。过去挖沙虫的“挑”现在已改为特制的锄头。那个时候的沙虫都是自然繁殖的,村民能挖到的不多,拿回家做菜自己吃。曾书记说:“过去沙虫名气不大,我做小孩时,口袋经常放着用炭烘熟的沙虫干当零食。”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村很多人养车螺亏了本,听说养沙虫有钱赚,于是结伴到广西东兴进了一批越南沙虫苗回来,投放到本地海滩。”旧庙村曾书记是最早养沙虫的村民之一,他说,“第一批买回来的沙虫苗,由于不了解其生长特性,投放的水域过深,全死了。后来,改变养殖方法,都成活了。”村民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最终掌握了沙虫生长的规律习性,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增加了收益。
走进旧庙村,曾书记指着一栋小楼房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的‘沙虫楼’啦,现在全村有4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沙虫楼’,买了小车的也不少。”旧庙村拥有海滩涂万余亩,现有农户600多户,有400多户养殖沙虫,有一半养殖10亩以上。
傍晚时分,我们冒雨来到村里一个收购沙虫老板的家。这也是一栋三层的‘沙虫楼’,老板卢安自己养沙虫,也收购沙虫,他正忙着给村民送来的沙虫过秤、计数、付钱。卢老板告诉我们,从10月份至今,已经收购了两三千斤,平均每年收购量有几万斤。像卢安这样的沙虫收购户,在旧庙村就有七八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