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小华书记在阐述如何联系湛江实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时指出,要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能有丝毫动摇”的科学论断,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作为湛江的头等大事。在奋力开创大工业时代的历史时刻,如何推动湛江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湛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报将目光投向家电、种植业、旅游业、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细看它们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探究它们如何跨越门槛,华丽转身走向泱泱大市场的最前沿。
2012年末,湛江家电产业再掀波澜,曾经的家电老大“半球”这次扮演了“乒乓球”角色——原本有意出资重组“半球”品牌的本土家电企业不约而同拒绝接盘。“半球”,这个湛江曾经的荣耀,像一个旧梦,渐行渐远渐飘零,让人又再一次深思湛江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纵观湛江家电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作为湛江传统优势产业的家电行业其实并未真正“三十而立”。虽然顶着“全球最大的电饭锅生产基地”的帽子,但湛江家电产业的主打产品电饭锅仍是以量而非以“质”取胜,产品利润很低。行业生产分散、技术水平低、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湛江家电产业现在是‘百国混战’,继续这样搞下去,只会‘越做越死’!”最早提出重组“半球”带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市经信局局长黄寒谈及家电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局时告诉记者,推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政府、企业的共识,政府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龙头”战略,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共同作用,重点扶持两到三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大发展、大提升。
然而,面对“百国混战”的局面,政府介入力度如何拿捏、企业之间现有的利益格局如何协调、谁能成为龙头等等问题,都考验着政府和行业各方的智慧。
【现状尴尬】
电饭锅之乡背后的“一元”薄利
湛江某家电企业的项目经理江军最近特别忙,忙着回收货款、拉订单、和客户拉关系,“生意越来越难做,稍不留神客户就跑了”。在江先生看来,整个行业的日子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市里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家电企业的利润已经非常薄,有些企业的电饭锅一个只能赚一块钱,日子不好过,大家都特别怀念十多年以前的岁月。”
时光回溯20年,湛江家电确实度过了一段令人向往的好日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湛江小家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之初抓住机遇,脱颖而出。“三角”、“半球”品牌名扬海外,1985年,湛江家电企业生产的电饭锅销量占全国市场销量的40%。很多人因为电饭锅认识了湛江这个南方的海滨城市。当年占据着电饭锅产业半壁江山的“三角”、“半球”品牌,一度让湛江人引以为豪。
在“三角”、“半球”品牌的带动下,九十年代后期,一批有识之士纷纷试水家电业,二十一世纪之初,湛江家电产业再次迎来快速发展期。湛江小型家电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短短数年之间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电饭锅制造企业,其中“鸿智”、“红牌”、“浩特”、“威王”等四个品牌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名牌。目前我市的家电业初步形成了从产品研发、模具制作、成品生产、质量检测到物流配送的产业链条,产品涉及电饭锅、电磁炉、电水壶、照明灯具等50多种。2011年,全市家电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8.95亿元,外贸出口1.69亿美元,其中电饭锅出口1.38亿美元,电饭锅产量9456.9万只,占据全国电饭锅产量的70%,全球每100个电饭锅有60个来自湛江。
繁华热闹的背后却是重重隐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湛江家电至今没能打造出区域品牌,一直无法与国内家电巨头竞争。” 谈及湛江家电现状,市经信局局长黄寒不无遗憾地说,在产量领跑全国电饭锅行业的背后,全市800多家家电生产企业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只有6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只有3家,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不足10亿,带动作用不强。目前湛江家电行业80%以上企业以生产电饭锅及其零配件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而且生产的电饭锅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产品,只能销售到农村或是拉美等低端市场,进入欧美市场的较少,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面对湛江企业“粗放型贴牌生产”的情况,湛江家电企业协会会长宋亚养坦言,家电行业未来必将走上品牌发展之路、技术发展之路。资源越来越集中,企业也会越做越大。贴牌小企业只能适应小加工的模式,最终只能为大企业做配套,为产品做配套,难以实现产业化生产,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目前许多靠贴牌为生的小型企业仅靠每个成品锅赚一两元钱的低利润勉强维生。
【转身艰难】
带着镣铐跳舞VS研发致死?
红牌集团董事长叶志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家电产业市场巨大,全球有40亿人口以米饭为主食,电饭锅可销往至少12亿个家庭,按目前生产量计算,也需要20余年时间电饭锅市场才能达到饱和状态!电饭锅的换代周期为8年,而目前由于人口流动率加大,电饭锅的换代速度已经提高到平均3至4年。按这样的换代速度计算,每家每户都能使用上电饭锅,至少需要36年!
正因为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许多新崛起的企业都想在电饭锅产业中分一杯羹。美的、苏泊尔等家电企业凭借品牌、技术与质量迅速占领市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湛江家电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打响自身的品牌来赢得市场份额。记者走访了解到,与靠贴牌为生的小型企业微薄的利润、艰难额生存状况相比,拥有自主品牌的家电企业的日子相对好过一些。据业内人士透露,“鸿智”、“红牌”、“浩特”、“威王”等国家级名牌的利润点均超过了7%。对比之下,企业有无自主品牌的优劣一目了然,
精明的商家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绝大多数企业对研发建立新品牌望而却步。
“我们也知道品牌研发的好处,但如果投资研发新品牌的话,企业资金链可能断掉甚至马上就会死掉,而贴牌生产至少还能让企业苦苦支撑下去”。廉江某家电企业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对大部分本土家电企业而言,研发建立新品牌根本就不现实。目前全市800多家家电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微型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动辄数百万乃至千万的研发成本。另外,湛江家电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存在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彼此利益错综复杂。“现在大家都是‘带着镣铐跳舞’,你觉得舞姿能够好看到哪里去?”该负责人反问记者。
宋亚养表示,“湛江家电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强势的、能够叫响全国的品牌。”在明白品牌重要性又无力承担研发新品牌的费用的现实中,政府部门和本土企业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瞄准了已有的家电品牌——“半球”。
其实,整合“半球”早已不是新闻。近五年来,市政府、市家电协会一直有意愿重振“半球”雄风,以品牌效应拉动行业经济发展,欲通过资金整合,盘活地产、资产解决半球的历史遗留问题,重组“半球”。今年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我市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电协会的协作作用,盘活“半球”品牌。利用“半球”品牌,整合优势资源,重组新的“半球”集团。今年初,廉江家电企业曾有意愿通过拍卖或转让的方式,将“半球”牌商标转让到廉江,廉江家电业争取五年内实现产值超百亿并上市,推动当地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曾经辉煌的“半球”,品牌价值究竟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