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可放松不可放纵
结束考试,一身轻松。 本报记者 林石湛 摄
紧张激烈的高考过后,学生们即将迎来近三个月的长假。在填报志愿等待高校录取通知书之余,如何打发这个长假?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部分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他们大多表示,将会出门旅游或利用暑期“充电”,过一个有意义的长假。
出门旅游 放松心情增长见识
记者采访发现,好好放松一下心情,尽情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不少考生的选择。考生小马告诉记者,他决定用这三个月的假期,完成自己高中三年来的一个“伟大”计划——和好朋友一起自助游遍中南地区的华南部分。父母对他这个旅游计划表示支持并提供了资金。记者了解到,对于孩子出门旅游家长都非常支持,他们认为孩子在紧张的学习考试结束后,能够到处走一走,可以增长见识。
记者从港城几大旅行社也了解到,往年一进入暑期,就有不少高三学生选择到外地旅行。其中北京、苏杭等地都成为学生的热门选择。
暑期打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高考结束,挥别中学时代。而利用中学时代最后一个假期,尝试着走向社会,参与实践,积累社会经验,也成为不少高中毕业生的选择。
刚走出考场的小李告诉记者,高考之后,他将开始寻觅打工的机会,目的很简单——“我就是想体验一下生活。” 学生小谭也告诉记者,由于她英语还不错,假期又没有课业负担,打算在家里做英语家教。这可算是“打工初体验”了,她觉得这样的暑假既充实而又能减轻自己上大学后的家庭经济负担,非常有意义。
再迎挑战:假期放松不忘“充电”
紧张之后,有人尽情放松,也有人不敢懈怠。
“我要利用长长的暑假,过把读书瘾。”考生小王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在高中三年,由于父母的反对,她远离了文学书和跟书本无关的知识,她决定在暑假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阅读一些以前没时间看的好书籍。
“看看书也不错。因为,在上大学前,应该多了解一些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的积淀在读大学前就应该有所准备。”小王说。她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学生活,不进一步充实自己,不多学一点知识,迟早会落在别人的后头。
暑期“充电”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记者从一些培训机构了解到,每年暑期,到一些英语、电脑培训班报名的高三毕业生占了不小的比例。
温馨提醒:适度放松不宜“放纵”
心理专家指出,高考后如果过度放松甚至“放纵”,容易导致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适应障碍症。
根据往年对高考考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考后考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从原来的13小时下降为不到1小时,超过25%的考生高考后不再看书。许多家长也由考前的“严格监管”变为“宽容放纵”,认为孩子备考阶段非常辛苦,考完后应该彻底放松了。一些考生也完全改变生活习惯,不分昼夜地上网、疯玩、聚会甚至酗酒。
专家提醒,高考后考生应适度放松,科学调整,但不能彻底打乱生物钟,否则易对身体造成损害。另外,考后如果骤然过度放松,不合理安排和调整生活,甚至完全不学习,容易导致暑假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适应性障碍。以往,有不少大学新生就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