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再现几十万人雷州半岛种橡胶 央视来湛拍大剧

2011-11-27 09:54 湛江晚报  

    苍翠茂密的树林里,连绵的军绿色帐篷,高高飘扬的红旗,一个个身穿军装、腰上别着手枪的军人在营地里来回走动,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一阵阵鼓舞士气的声音冲破密林,响彻云霄……

 
《青春燃烧的岁月》拍摄现场 记者欧阳泽摄

    在三岭山森林公园的一处密林里,央视年度大戏正在紧张拍摄中,场面恢弘。为迎接明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央电视台重点剧目之一《青春燃烧的岁月》来湛拍摄,该剧由央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中国广东省农垦总局共同制作推出,徐箭、许亚军、颜丹晨、郭广平、岳红等一大批国内实力派演员加盟演出,金鸡奖最佳导演陈力亲自操刀,计划于春节前杀青,明年将在央视和各地方卫视黄金时段播出。

    《青春燃烧的岁月》一剧主要以解放初期,新中国为了打破西方对战略物资橡胶的封锁,在粤西地区种植橡胶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橡胶种植队伍中两个团之间的内部竞争,三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鲜活刻画了一批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新中国年轻建设者形象。剧本根据纪实小说《突破北纬十七度》改编,原著作者之一陆基民先生也随着剧组驻扎湛江,为港城市民讲述《青春燃烧的岁月》背后的故事,怀念那段发生在雷州半岛的没有硝烟的故事……

 
原著作者之一陆基民

    历史—— 抗美援朝 橡胶禁运

    “这部小说有5位作者,其中3位是长期在农垦局生活的。2006年,为纪念广东农垦局成立55周年,在得知雷州半岛这段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多方采访求证,最终还原了大部分史实。”陆基民开门见山地说出这个故事的大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对战略物资禁运,其中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橡胶首当其冲。“小到鞋、轮胎等生活物品,大到防护头盔、防毒面具、防化衣、飞机和坦克的密封件等军需品,以及飞船、航天飞机的制造都需要橡胶原料。”

    那时,世界最大橡胶产区在南洋,美国联合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东南亚国家在英美控制下制定了封关律令,不再向中国出口橡胶制品、成品橡胶、橡胶种子和芽条。当时国内仅有胶源零星分布,全国一年橡胶产量不到200吨,而全国的需求是10000吨,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更严重的是,橡胶供应链的断裂,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苏联、东欧、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均受到波及,苏联对于橡胶的需求远比中国大,农业机械、工业生产、军事和航天工业都需要大量的橡胶。在苏联的支持之下,1951年,我国终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橡胶种植运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选择—— 雷州半岛成橡胶生产基地

    陆先生说:“1951年党中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橡胶生产基地,随后华南垦殖局成立,拟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进行橡胶种植。”那时候,西方植物学家普遍认为,巴西三叶橡胶只能种植于南纬10°到北纬17°的范围,而我国,即使是海南岛也已超过这个范围。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早在1911年就有华侨引进橡胶到海南种植并成活,但这只是小面积种植,大面积种植是否可行还是个未知数。

    1951年11月,兼任华南垦殖局的第一任局长叶剑英同志带领专家到了高州,“考察”对象是高州县城中的三棵老橡胶树。那3棵树是上世纪30年代作为植物标本引进的,它的生长打破了“北纬17度禁区”的结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在我国南海游弋,虽然海南岛已经解放,但考虑到一旦战争发动,海峡封锁,海南岛将会成为一座孤岛,物资输送困难。况且海南岛多为深山老林,不便于展开机械化开垦,而雷州半岛地势平坦,从徐闻一直到雷州市南部均为原始次生山林。“这片土地十分适合橡胶种植,”陆先生笑着说,“‘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山区;先机械,后人力’的‘三先三后’橡胶种植方针制定出来,高雷大地成了橡胶种植运动的主战场。”

作者:谢婷婷 李筠

    苍翠茂密的树林里,连绵的军绿色帐篷,高高飘扬的红旗,一个个身穿军装、腰上别着手枪的军人在营地里来回走动,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一阵阵鼓舞士气的声音冲破密林,响彻云霄……

 
《青春燃烧的岁月》拍摄现场 记者欧阳泽摄

    在三岭山森林公园的一处密林里,央视年度大戏正在紧张拍摄中,场面恢弘。为迎接明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央电视台重点剧目之一《青春燃烧的岁月》来湛拍摄,该剧由央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中国广东省农垦总局共同制作推出,徐箭、许亚军、颜丹晨、郭广平、岳红等一大批国内实力派演员加盟演出,金鸡奖最佳导演陈力亲自操刀,计划于春节前杀青,明年将在央视和各地方卫视黄金时段播出。

    《青春燃烧的岁月》一剧主要以解放初期,新中国为了打破西方对战略物资橡胶的封锁,在粤西地区种植橡胶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橡胶种植队伍中两个团之间的内部竞争,三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鲜活刻画了一批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新中国年轻建设者形象。剧本根据纪实小说《突破北纬十七度》改编,原著作者之一陆基民先生也随着剧组驻扎湛江,为港城市民讲述《青春燃烧的岁月》背后的故事,怀念那段发生在雷州半岛的没有硝烟的故事……

 
原著作者之一陆基民

    历史—— 抗美援朝 橡胶禁运

    “这部小说有5位作者,其中3位是长期在农垦局生活的。2006年,为纪念广东农垦局成立55周年,在得知雷州半岛这段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多方采访求证,最终还原了大部分史实。”陆基民开门见山地说出这个故事的大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对战略物资禁运,其中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橡胶首当其冲。“小到鞋、轮胎等生活物品,大到防护头盔、防毒面具、防化衣、飞机和坦克的密封件等军需品,以及飞船、航天飞机的制造都需要橡胶原料。”

    那时,世界最大橡胶产区在南洋,美国联合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东南亚国家在英美控制下制定了封关律令,不再向中国出口橡胶制品、成品橡胶、橡胶种子和芽条。当时国内仅有胶源零星分布,全国一年橡胶产量不到200吨,而全国的需求是10000吨,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更严重的是,橡胶供应链的断裂,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苏联、东欧、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均受到波及,苏联对于橡胶的需求远比中国大,农业机械、工业生产、军事和航天工业都需要大量的橡胶。在苏联的支持之下,1951年,我国终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橡胶种植运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选择—— 雷州半岛成橡胶生产基地

    陆先生说:“1951年党中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橡胶生产基地,随后华南垦殖局成立,拟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进行橡胶种植。”那时候,西方植物学家普遍认为,巴西三叶橡胶只能种植于南纬10°到北纬17°的范围,而我国,即使是海南岛也已超过这个范围。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早在1911年就有华侨引进橡胶到海南种植并成活,但这只是小面积种植,大面积种植是否可行还是个未知数。

    1951年11月,兼任华南垦殖局的第一任局长叶剑英同志带领专家到了高州,“考察”对象是高州县城中的三棵老橡胶树。那3棵树是上世纪30年代作为植物标本引进的,它的生长打破了“北纬17度禁区”的结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在我国南海游弋,虽然海南岛已经解放,但考虑到一旦战争发动,海峡封锁,海南岛将会成为一座孤岛,物资输送困难。况且海南岛多为深山老林,不便于展开机械化开垦,而雷州半岛地势平坦,从徐闻一直到雷州市南部均为原始次生山林。“这片土地十分适合橡胶种植,”陆先生笑着说,“‘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山区;先机械,后人力’的‘三先三后’橡胶种植方针制定出来,高雷大地成了橡胶种植运动的主战场。”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