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赤坎“三民”街区变迁

2012-10-08 10:58 湛江日报  

    4.“红色商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赤坎“三民”街区地缘政治环境较广州湾其他地方相对优越,于是,中共地方组织借机在这里以经商名义开展南路革命斗争。1926年,南路农民运动领袖黄学增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回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曾以设于赤坎幸福路的黄记盐店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中共南路特委委派中共党员黄义民在该盐店以打工为名,开展交通情报工作。利用黄记盐店常年运盐的有利条件,为中共地方武装部队购买药品,送到南路游击区。中共南路特委、中共雷州地委、中共琼崖特委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从1939年始,先后在“三民”街区开办了万丰庄、长发庄、永发庄、南兴祥等商店。中共南路特委领导温焯华、吴有恒、杨克毅等以商铺“老板”身份从事“红色商贸”活动。当时万丰庄设在幸福路,主要经营猪油、腊味加工制作和进出口业务。长发庄设在和平路,“老板”是中共南路特委领导杨克毅,党员吴金初任经理,党员黎江任副经理。永发行于1942年开办,1944年因敌人破坏停办两年。1946年4月永发行改为广汇行,初设民生路,后迁至民主路80号,由何文古任经理,沈树福任副经理,工作人员有沈佛才、沈美俊、程秀亭、沈福胜等,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洋纱、蒲苞、花生油等商品,兼代客买卖做“九八”生意。南兴祥商店设在民主路,专营盐业,当时基本上垄断了海康、乌石等主要盐场的货源,操纵了湛江市的盐业市场,为南路革命斗争筹措了一笔资金。此外,中共南路地方组织还在幸福路、民生路开办了广南药店、公泰隆米铺等。1948年底,因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设在“三民”街区的中共地方组织“红色商贸”全部停业。

    5.最近50年

    新中国成立后,赤坎“三民”街区发生较大变化。解放初期,街内一些楼房屋宇为人民政府所接管,或用以政府机关办公,或进驻人民解放军部队。1956~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湛江军分区司政后机关驻扎在许爱周位于民族路39号的洋楼别墅和邻近二层楼房。军分区警通连队驻在陈学谈位于民权路8~12号的二层联排楼宇。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这三条街道一时成为军旅营区、粤西军事重地,日夜见到军人持枪警卫和流动哨兵。至于“三民”街区里的商业店铺,在50年代初,有的离境停业,有的自愿参加“分散经营,各负盈亏”的商业合作小组,有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或组成公私合营的商店摊档,或成为国营商业公司,整个“三民”街区的商贸业平稳发展。

    1966年5月,湛江军分区司政后机关和直属连队撤离“三民”街区,但仍利用许爱周和陈学谈的房屋作军事教导队和军人招待所,十多年后落实国家侨房政策,将原来所利用许爱周、陈学谈等人的房屋退归业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三民”街区的商贸业受到“暴风骤雨”的洗礼,大多数个体、私营商业停业,国营、集体商店合并,商品经营网点减少三分之一,生意萧条。庆幸的是,“三民”街区的各种建筑设施没有受到很大损坏,聚集欧陆、南洋建设特色的建筑群、骑楼屋、商会馆依然较好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赤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三民”街区商业文化事业日趋繁荣,除了有200多家生意兴旺的家俬、日杂、五金、玻璃、服装、医药、烟糖、酒庄、茶庄、水果、饮食服务等商店外,近几年还兴起古玩行业,“三民”街区成为湛江市乃至粤西地区最大的古玩集散地,湛江各县(市、区)和珠三角、粤西、海南、广西等地古玩商人及古玩爱好者、收藏家慕名前来观赏交易。

    赤坎“三民”街区是个历史韵味浓郁的老街区。目前,赤坎区正在整合老街区资源,挖掘老街区商业文化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风情老街区。“三民”街道区将成为世人寻幽访古、返璞归真的商业文化旅游胜地。

作者:文/关崇源 图/何杰

    4.“红色商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赤坎“三民”街区地缘政治环境较广州湾其他地方相对优越,于是,中共地方组织借机在这里以经商名义开展南路革命斗争。1926年,南路农民运动领袖黄学增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回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曾以设于赤坎幸福路的黄记盐店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中共南路特委委派中共党员黄义民在该盐店以打工为名,开展交通情报工作。利用黄记盐店常年运盐的有利条件,为中共地方武装部队购买药品,送到南路游击区。中共南路特委、中共雷州地委、中共琼崖特委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从1939年始,先后在“三民”街区开办了万丰庄、长发庄、永发庄、南兴祥等商店。中共南路特委领导温焯华、吴有恒、杨克毅等以商铺“老板”身份从事“红色商贸”活动。当时万丰庄设在幸福路,主要经营猪油、腊味加工制作和进出口业务。长发庄设在和平路,“老板”是中共南路特委领导杨克毅,党员吴金初任经理,党员黎江任副经理。永发行于1942年开办,1944年因敌人破坏停办两年。1946年4月永发行改为广汇行,初设民生路,后迁至民主路80号,由何文古任经理,沈树福任副经理,工作人员有沈佛才、沈美俊、程秀亭、沈福胜等,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洋纱、蒲苞、花生油等商品,兼代客买卖做“九八”生意。南兴祥商店设在民主路,专营盐业,当时基本上垄断了海康、乌石等主要盐场的货源,操纵了湛江市的盐业市场,为南路革命斗争筹措了一笔资金。此外,中共南路地方组织还在幸福路、民生路开办了广南药店、公泰隆米铺等。1948年底,因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设在“三民”街区的中共地方组织“红色商贸”全部停业。

    5.最近50年

    新中国成立后,赤坎“三民”街区发生较大变化。解放初期,街内一些楼房屋宇为人民政府所接管,或用以政府机关办公,或进驻人民解放军部队。1956~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湛江军分区司政后机关驻扎在许爱周位于民族路39号的洋楼别墅和邻近二层楼房。军分区警通连队驻在陈学谈位于民权路8~12号的二层联排楼宇。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这三条街道一时成为军旅营区、粤西军事重地,日夜见到军人持枪警卫和流动哨兵。至于“三民”街区里的商业店铺,在50年代初,有的离境停业,有的自愿参加“分散经营,各负盈亏”的商业合作小组,有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或组成公私合营的商店摊档,或成为国营商业公司,整个“三民”街区的商贸业平稳发展。

    1966年5月,湛江军分区司政后机关和直属连队撤离“三民”街区,但仍利用许爱周和陈学谈的房屋作军事教导队和军人招待所,十多年后落实国家侨房政策,将原来所利用许爱周、陈学谈等人的房屋退归业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三民”街区的商贸业受到“暴风骤雨”的洗礼,大多数个体、私营商业停业,国营、集体商店合并,商品经营网点减少三分之一,生意萧条。庆幸的是,“三民”街区的各种建筑设施没有受到很大损坏,聚集欧陆、南洋建设特色的建筑群、骑楼屋、商会馆依然较好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赤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三民”街区商业文化事业日趋繁荣,除了有200多家生意兴旺的家俬、日杂、五金、玻璃、服装、医药、烟糖、酒庄、茶庄、水果、饮食服务等商店外,近几年还兴起古玩行业,“三民”街区成为湛江市乃至粤西地区最大的古玩集散地,湛江各县(市、区)和珠三角、粤西、海南、广西等地古玩商人及古玩爱好者、收藏家慕名前来观赏交易。

    赤坎“三民”街区是个历史韵味浓郁的老街区。目前,赤坎区正在整合老街区资源,挖掘老街区商业文化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风情老街区。“三民”街道区将成为世人寻幽访古、返璞归真的商业文化旅游胜地。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