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庵保留着乾隆年间印制的长卷经书。 图/ 记者张锋锋
2 唐代佛像等珍贵文物存于庵内
天竺庵供奉着诸天佛像,有清代观音菩萨像和韦驮菩萨像各一尊,此外,庵内还保存着唐代时期的释迦牟尼佛像。
据记载,释迦牟尼佛像是在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出土,住持释广和在扩建大雄宝殿破土控基时才得以发现,于是将其供奉起来,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盏长明灯,均保存至今。该佛像雕刻精巧,端庄慈祥,端坐在一座由七枝莲骨托着七朵莲花的莲盘上。
据庵堂的师父介绍,一般的佛像只有莲花,而无莲枝、莲叶,这尊佛像造型与众不同,弥足珍贵。据介绍,出土时,佛像内还珍藏着白麻丝布《心经》,经文用朱砂书写而成,遇水容易溶解。因此,庵堂的师父们将它展示给记者时,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说话,以免唾液飞到丝布上。
除此之外,庵堂内还存有清代瓷盘、瓷碗等8件,清乾隆乙卯年(公元1795年)手抄本《金刚经》一册。记者看到,《金刚经》厚厚一沓,用正楷体抄写,附有小插图和红色印章,字体清晰,可以辨认。但由于历史久远,纸张泛黄,折叠之处有些破损。庵堂内还存有一副古木联——“生蒲州事豫州战徐州守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释孟德擒庞德千古至德无双”,并没有落款。
佛教活动在雷州的人文环境十分优越。汉至唐代,雷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繁荣,既使地处南海“折冲之地”的雷州半岛逐步成为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重要门户,又为佛教的传入创造了契机。
据考证,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在南门外调会坊创建了雷州第一间佛教寺院——“开元寺”。自此,佛教传入雷州。雷州半岛地处蛮荒,古为汉、黎、苗、瑶、僚、壮、侗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文化落后,天灾战祸频繁,民众生活艰苦,人们普遍信奉鬼神。佛教传入后,它的“普度众生”思想正好符合人们脱离苦海的愿望,于是,很快就被雷州民众接受。可见,天竺庵虽地处偏远,却是历史悠久、珍贵文物颇丰,是雷州半岛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