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留下的瓷器。 图/ 记者张锋锋
3 清代状元林召棠留墨
记者看到,庵门还有一副楹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庵堂内悬挂着一块木匾,上书“仙露明珠”。据介绍,楹联乃清代状元林召棠所撰,《仙露明珠》木匾乃其手迹。记者看到,这副对联镶在一进山门前,黑底金色正楷体,下联有林召棠的署名和印章,字体苍劲有力,气度不凡,非常醒目。
林召棠何以会来到天竺庵并撰联题辞?原来,当中还有一段有趣传奇的故事。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3年)八月间,台风肆虐,暴雨成灾,南渡河水泛滥,天竺庵毁于台风洪水之中。这一灭顶之灾苦煞了释广和主持,为了筹措一笔巨资重建庵庙,这位老尼经历了人间无数的沧桑与磨难。
机缘巧合之下,释广和主持在遂溪县境内与素不相识的遂溪县莲花庵老尼淑莲母女三人不期而遇。淑莲大师在梦中受佛祖之托,指点她母女三人即日速速上路,为雷州城天竺庵的重建化缘集资。
一路风吹雨打,饥饱参半的师徒四人,不觉已走进了当时的高州府吴川县霞街乡清代状元林召棠之状元府第。当林状元的母亲与夫人得知雷州天竺庵的重建需要大量的银两时,婆媳俩各捐赠引资200两,并许下诺言:“宝庵重建落成后,婆媳定偕同丈夫一道前往雷州拜佛念经,乐捐香油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6年)初春,天竺庵的重建、修葺已告竣工。这年秋末,林召棠状元自京城归吴川故里省亲。仲冬时节,他与家人应邀来到天竺庵。重建修葺一新的天竺庵使林召棠一家兴趣颇浓,游览观光了庵容庵貌后,林召棠对天竺庵赞赏有加,欣然为天竺庵题写庵额“天竺庵”,撰题门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并题辞“仙露明珠”匾额。据悉,“仙露明珠”是林召棠根据《帝王世经》中所载的“昆仑山上之瑶池,生长一枝青荷,叶凝一滴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露珠”之意撰写而成。
林召棠所书的这幅匾额被天竺庵历代主持都视为无价之宝,时至100多年后的今天,还保存完好如初,现悬挂于大雄宝殿东侧之壁上。林召棠那隽永娟秀、潇洒自如的笔迹不但博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誉,同时也感叹于林召棠对中国佛学研究之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