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雷剧《岭南圣母》带妆彩排的场面。孙昊声 摄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大型雷剧《岭南圣母》已做好准备,欲“北伐”省城,在2014年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惊艳全场。出征前,这台大型雷剧将以公演的方式感恩湛江,感谢湛江市委市政府及群众的支持,藉此也让更多市民走近雷剧,了解雷剧,感受雷剧精品的魅力。
今明两晚,《岭南圣母》将在湛江影剧院公演两场。为了方便群众领票,主办方在湛江日报社和湛江影剧院设点赠票,10日上午,数百张票被抢一空,足见群众对该剧的热情与期待。
《岭南圣母》公演之际,本报推出这期雷剧专题,旨在让更多群众了解雷剧,感受这朵雷州半岛文化奇葩的芬芳。
大型雷剧《岭南圣母》带妆彩排的场面。孙昊声 摄
根植半岛,风韵独具
雷剧是雷州半岛独具风格特色的地方剧种,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班本歌和雷州歌班的发展阶段, 1964年定称雷剧。雷剧源自雷州歌,雷州歌源远流长,300多年前,雷州半岛的劳动人民就会用雷州歌唱和;明代,雷州歌对唱盛行,已登台表演。清代,著名歌手组成姑娘歌班上演《劝世歌》,分角色上演,铺演故事,形成了戏剧雏形。尔后,一些农村青年仿演《劝世歌》自娱凑成农村歌班仔。清末,农村歌班仔吸收广东大戏的表演形式,配上服装、道具等,唱、做、念、打齐全,生、旦、净、丑分行,成了戏曲剧种,继而出现了民间专业演出团体的雷州歌班。
为适应演出需求,雷州歌班大量移植广东大戏和兄弟剧种的剧目,大量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历史传说,1912年至1925年间,因有粤剧艺人加入雷州歌班,雷歌剧的表演艺术深受粤剧影响,进一步戏曲化。
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大了对民间文化的扶持,为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雷州歌剧也开始了艺术革新。著名姑娘歌艺人李莲珠把原来的姑娘歌班改为雷州歌剧团,并设布景、精制服装道具等,一改雷州歌剧简陋之貌,进戏院公演,其他专业雷州歌剧团也竞相效仿,从而开创了雷州歌剧艺术革新的局面。
1961年,雷州歌剧艺人陈文、陈正瑞先后谱创出雷州歌完整的伴奏乐谱,使雷州歌剧的唱法有了板腔的节拍规范,结束了雷州歌剧清唱的历史。
1962年,湛江艺术学校开设雷州歌剧班,为雷州歌剧培养人才。
1963年,陈湘谱创了20多种新腔调,并记录整理雷州民间音乐作为雷州歌剧的舞台气氛音乐,建立了唱腔的体系体制,使其自成一格。1964年,雷州歌剧正式易名雷剧。
经过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改革,雷剧至今已拥有80多种腔调,其演出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深受群众喜爱,名列广东四大地方戏曲剧。2009年,雷剧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