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广东粤剧,乃我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各项文艺政策的实施,“南国红豆”在南粤大地茁壮成长,特别是在粤剧拥有深厚而肥沃土壤的吴川,竟“梅开二度”,催生了在梨园一枝独秀的“南派粤剧”。
说到“南派粤剧”,必然要从吴川粤剧团说起——
“成长期”——50年代
吴川城乡各地群众,每逢春、秋时节,都有请粤剧戏班前来做“年例戏”或“神工戏”的传统习惯。因此,“上六府”和“下四府”的戏班纷纷前来吴川“搵食”(演出)。这些戏班大都是由民间艺人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粤剧社团。有的戏班为充实和扩大自己的阵容,往往不惜工本去挖人家的“台柱”或高薪聘请名佬倌前来助阵以招揽观众,甚至连省港大佬倌也慕名而来或加盟或助兴演出。解放初期,吴川的“演戏热潮”已开始升温。由张瑞棠(艺名五水仔)等民间艺人组建,并由著名南路粤剧大佬倌老天寿领衔的吴川粤剧团随之也“双管齐下”:一是抢先引进朱伟雄(艺名朱伟仔)、周少佳等著名粤剧大佬倌加盟演出;二是主打以南路(派)粤剧为主体的经典剧目。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功底深厚,风格各异,自成一体;他们所排演的那行侠仗义、忠君卫国的武功戏更是有声有色,遐迩驰名!例如以演艺精湛,做工见长的老天寿主演的代表作有《酒楼会友》、《陈世美祝寿》、《盲公打靶》等传统剧目,其别具一格的“须口功”与那流水行云般的“水波浪”一直被班行内称之为绝无仅有的“绝活”。譬如“台柱”人物朱伟仔,曾是粤剧宗师马师曾的爱徒,他善于把一代宗师马师曾所传授的技艺融汇到南路粤剧各行档的表演程式中,致使粗犷豪放、火爆猛烈的南路(派)粤剧添加了新的元素。由朱伟仔领衔主演的《晨妻暮嫂》、《买油郎独占花魁女》、《胡不归》及《风雨夜行人》等传统剧目,不仅在吴川本地观众家喻户晓,还在赤坎、霞山、广西、钦州、合浦、北海和海口等地众多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海口戏院,有一天,上午戏院门口刚贴出“朱伟仔今晚来了”的海报,当天中午首场的戏票已被抢购一空,刷新了广东粤剧入琼全场爆满的历史。
1957年,由许绍钦编剧、老天寿主演的传统剧《搜宝镜》在广西北海亦场场爆棚。这是吴川粤剧团首部自编自导的特别以做工见长的南派武功戏。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等一行还专程赶到北海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和提了不少的宝贵意见,建议该剧经稍作修改后可晋京交流演出(后因多种原因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