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南派粤剧的“威水”史

2015-10-24 10:55 湛江日报  

“成熟期”——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粤剧舞台全面恢复上演古装戏。对于吴川粤剧团来说,南派武功戏才说得上是“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全团人马龙腾虎跃,日夜奋战,紧锣密鼓赶排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且带有“南派”标记的传统剧目到各地巡演。令各界观众大开眼界,反映不俗。时至1990年,吴川粤剧团竟然收到赴“羊城首届国际粤剧节”献艺的邀请。至于参不参演、拿什么剧目去参演,剧团内部就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次机会难得,我们不防去广州亮亮相”;“我们充其量只是个过山班,有的演员连广州话都讲不正,又怎敢去省城与省港班的大佬倌比拼”?“省港班当然有省港班的戏法,而我们‘过山班’也有‘过山班’的套路”。“功夫人人有,手势不相同,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后,制定出具体措施为剧团赴羊城参演“保驾护航”。比如订出“因地制宜,因人写戏,扬长避短,传承南派,彰显特色”的创作思路,笔者(时任文化局副局长,分管剧团与文艺创作)亲自到深圳邀请已退休随儿子生活的老编剧许绍钦“回娘家”与林国光等组成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创作(包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设计)班子,从剧本酝酿、构思到定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但在剧本搬上舞台的“以排带练”中,为切实做到既“传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更要做到符合剧情的发展需要而精益求精。特别是为练好“高台双照镜”等高难动作,武功演员在没有舞台排练,只是在剧团宿舍大楼的天棚上练习与排演的简陋条件下,仍坚持日夜训练,连续作战,往往轻伤都不下“火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精雕细磨,一出由本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草莽英风》终于搬上舞台与当地观众见面。首场演出是在振文镇低坡村,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陈中秋、省剧协主席李门、省艺术研究所长吴世枫、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关汉、省艺研所副所长马明晓等领导、专家应邀专程赶到现场观看演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990年12月23日,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组委会安排吴川粤剧团的新创剧目《草莽英风》在广州平安戏院作首场演出。除省、市宣传文化的领导、专家外,还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及罗家宝、林小群、卢启光、梁耀安、陈少棠等省、市粤剧大佬倌及众多的粤剧名伶也光临指导和捧场。台上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台下观众热情高涨,掌声阵阵。中场休息时间,红线女兴致勃勃上到后台看望演职员,并对林国光团长说:“这出戏你们编得好,演得也好,很有特色,看了上半场,就急着要看下半场!”当戏演到“杀妻”时,只见杜元高(林国光饰)在“杀妻”时那前后磋步,单腿、抖盔、震翎子、甩水发等那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无不令台下的观众看得聚精会神,入木三分!当演到“乱府”这场较集中展示南派武功高难动作的“重头戏”时,台下逾千观众骤然肃静下来,个个全神贯注盯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只见剧中人刘灿(李伟昌饰)挥洒自若地用南拳几下招式就将四个围拢而来的对手一一击败,对手个个闻拳丧胆,趴地求饶。刘灿乘胜追击,快步从第一张椅子跳起,越过中间坐人的椅子,跃身“飞”上三层高台,再顺势盘腿来个“观音坐莲”“双照镜”坐在三层高的高台上正面亮相。台下顿时掌声雷动,喝彩声、赞叹声不止:“真功夫、硬功夫!”“演员武功真犀利!个个身怀绝技!”“吴川剧团真了不起!”

12月24日上午,省戏剧家协会和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召开“吴川粤剧团演出新编剧目《草莽英风》研讨会”。省戏剧界和艺术研究方面权威机构竟然特别为一个县级剧团专门召开剧目研究会,可见,这正是《草》剧初战告捷所引来的轰动效应。大家一致认为该剧无论从选材到表演程式都紧扣在继承与运用粤剧古老排场方面落足了功夫,大胆地运用了“结拜”、“大审”、“杀妻”、“乱府”、“西河会妻”及“大战”等多个传统排场,巧妙地将“手桥”、“震翎子”等南派武功的套路和“双照镜”及“高台照镜”等高难度动作维妙维俏地展示在羊城的国际舞台,特别是在传承南派武功戏弘扬南路粤剧艺术之光大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创新期”——新千年之后

时间的年轮飞速转到了2000年,吴川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广新局已将“振兴粤剧南派艺术”作为“文化兴市”的重头戏来抓。尤其是经过粤剧南派艺术第二代传人林国光老团长悉心的传、帮、带,南派艺术第三代传人郑永健为举旗人的吴川粤剧团,可谓年年有新招,在剧目生产,艺术创新,拓展演出市场方面,在全国同类戏曲社团中一直遥遥领先!

自1990年《草莽英风》在羊城引起轰动效应以来,吴川粤剧团的南派艺术已受到海内外戏剧专家同行的高度关注,先后于2002年、2010年到香港作研究性演出和到澳门作“南派粤剧”专场演出。林国光团长受邀在香港作了“粤剧南派艺术”专题讲座。省文化厅专门发文确立了吴川市粤剧团“南派艺术”的地位。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多次在全省有关粤剧专题会议上对吴川粤剧团苦心经营的南派粤剧亦赞赏有加,并即席挥毫“风正潮平好扬帆”的题词勉励林国光团长。2004年由吴川市政府主办召开了“粤剧南派艺术研讨会”,国家文化部,省市领导,省、港、澳以及广西等各路专家汇集吴川,与罗品超、罗家宝、林小群、丁凡、蒋文端、彭帜权、梁耀安、麦玉清等粤剧大佬倌、粤剧红伶济济一堂,共商弘扬“粤剧南派艺术”发展大计,尤其是该团参加粤、港、澳三地联合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粤剧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送审节目,受到申遗工作组毛小雨主任等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吴川粤剧团的演出都是带有标榜性的传统粤剧,以吴川粤剧为代表的南派粤剧在申遗过程中显现其巨大的内涵和价值,正吻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评审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定义,为粤剧成功申遗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值得庆贺的是,吴川粤剧团所传承和发展的“粤剧南派艺术”品牌2014年已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这将在广东粤剧发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林学斌

“成熟期”——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粤剧舞台全面恢复上演古装戏。对于吴川粤剧团来说,南派武功戏才说得上是“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全团人马龙腾虎跃,日夜奋战,紧锣密鼓赶排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且带有“南派”标记的传统剧目到各地巡演。令各界观众大开眼界,反映不俗。时至1990年,吴川粤剧团竟然收到赴“羊城首届国际粤剧节”献艺的邀请。至于参不参演、拿什么剧目去参演,剧团内部就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次机会难得,我们不防去广州亮亮相”;“我们充其量只是个过山班,有的演员连广州话都讲不正,又怎敢去省城与省港班的大佬倌比拼”?“省港班当然有省港班的戏法,而我们‘过山班’也有‘过山班’的套路”。“功夫人人有,手势不相同,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后,制定出具体措施为剧团赴羊城参演“保驾护航”。比如订出“因地制宜,因人写戏,扬长避短,传承南派,彰显特色”的创作思路,笔者(时任文化局副局长,分管剧团与文艺创作)亲自到深圳邀请已退休随儿子生活的老编剧许绍钦“回娘家”与林国光等组成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创作(包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设计)班子,从剧本酝酿、构思到定稿,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但在剧本搬上舞台的“以排带练”中,为切实做到既“传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更要做到符合剧情的发展需要而精益求精。特别是为练好“高台双照镜”等高难动作,武功演员在没有舞台排练,只是在剧团宿舍大楼的天棚上练习与排演的简陋条件下,仍坚持日夜训练,连续作战,往往轻伤都不下“火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精雕细磨,一出由本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草莽英风》终于搬上舞台与当地观众见面。首场演出是在振文镇低坡村,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陈中秋、省剧协主席李门、省艺术研究所长吴世枫、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关汉、省艺研所副所长马明晓等领导、专家应邀专程赶到现场观看演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990年12月23日,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组委会安排吴川粤剧团的新创剧目《草莽英风》在广州平安戏院作首场演出。除省、市宣传文化的领导、专家外,还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及罗家宝、林小群、卢启光、梁耀安、陈少棠等省、市粤剧大佬倌及众多的粤剧名伶也光临指导和捧场。台上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台下观众热情高涨,掌声阵阵。中场休息时间,红线女兴致勃勃上到后台看望演职员,并对林国光团长说:“这出戏你们编得好,演得也好,很有特色,看了上半场,就急着要看下半场!”当戏演到“杀妻”时,只见杜元高(林国光饰)在“杀妻”时那前后磋步,单腿、抖盔、震翎子、甩水发等那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无不令台下的观众看得聚精会神,入木三分!当演到“乱府”这场较集中展示南派武功高难动作的“重头戏”时,台下逾千观众骤然肃静下来,个个全神贯注盯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只见剧中人刘灿(李伟昌饰)挥洒自若地用南拳几下招式就将四个围拢而来的对手一一击败,对手个个闻拳丧胆,趴地求饶。刘灿乘胜追击,快步从第一张椅子跳起,越过中间坐人的椅子,跃身“飞”上三层高台,再顺势盘腿来个“观音坐莲”“双照镜”坐在三层高的高台上正面亮相。台下顿时掌声雷动,喝彩声、赞叹声不止:“真功夫、硬功夫!”“演员武功真犀利!个个身怀绝技!”“吴川剧团真了不起!”

12月24日上午,省戏剧家协会和省艺术研究所联合召开“吴川粤剧团演出新编剧目《草莽英风》研讨会”。省戏剧界和艺术研究方面权威机构竟然特别为一个县级剧团专门召开剧目研究会,可见,这正是《草》剧初战告捷所引来的轰动效应。大家一致认为该剧无论从选材到表演程式都紧扣在继承与运用粤剧古老排场方面落足了功夫,大胆地运用了“结拜”、“大审”、“杀妻”、“乱府”、“西河会妻”及“大战”等多个传统排场,巧妙地将“手桥”、“震翎子”等南派武功的套路和“双照镜”及“高台照镜”等高难度动作维妙维俏地展示在羊城的国际舞台,特别是在传承南派武功戏弘扬南路粤剧艺术之光大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创新期”——新千年之后

时间的年轮飞速转到了2000年,吴川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广新局已将“振兴粤剧南派艺术”作为“文化兴市”的重头戏来抓。尤其是经过粤剧南派艺术第二代传人林国光老团长悉心的传、帮、带,南派艺术第三代传人郑永健为举旗人的吴川粤剧团,可谓年年有新招,在剧目生产,艺术创新,拓展演出市场方面,在全国同类戏曲社团中一直遥遥领先!

自1990年《草莽英风》在羊城引起轰动效应以来,吴川粤剧团的南派艺术已受到海内外戏剧专家同行的高度关注,先后于2002年、2010年到香港作研究性演出和到澳门作“南派粤剧”专场演出。林国光团长受邀在香港作了“粤剧南派艺术”专题讲座。省文化厅专门发文确立了吴川市粤剧团“南派艺术”的地位。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多次在全省有关粤剧专题会议上对吴川粤剧团苦心经营的南派粤剧亦赞赏有加,并即席挥毫“风正潮平好扬帆”的题词勉励林国光团长。2004年由吴川市政府主办召开了“粤剧南派艺术研讨会”,国家文化部,省市领导,省、港、澳以及广西等各路专家汇集吴川,与罗品超、罗家宝、林小群、丁凡、蒋文端、彭帜权、梁耀安、麦玉清等粤剧大佬倌、粤剧红伶济济一堂,共商弘扬“粤剧南派艺术”发展大计,尤其是该团参加粤、港、澳三地联合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粤剧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送审节目,受到申遗工作组毛小雨主任等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吴川粤剧团的演出都是带有标榜性的传统粤剧,以吴川粤剧为代表的南派粤剧在申遗过程中显现其巨大的内涵和价值,正吻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评审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定义,为粤剧成功申遗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值得庆贺的是,吴川粤剧团所传承和发展的“粤剧南派艺术”品牌2014年已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这将在广东粤剧发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