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林石湛 摄
4月30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预制食品研究院在湛江南方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揭牌。“一中心两研究院”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是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新机制,赋能湛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将为区域创新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曹俊明、校长潘新祥出席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在线致辞。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林石湛 摄
图为活动现场。记者 林石湛 摄
“三个科研平台的揭牌成立,揭开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序幕,将全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吴国雄表示,希望三平台持续集聚涉农领域一流学者和科技领军人才,搭建跨学科、专业化、开放型的全国专家智库平台,打造湛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智囊团、思想库,聚焦种业、网箱养殖、预制食品研发等产业主体,攻克研发并转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基地和经验做法,推动湛江乡村振兴工作迈向新台阶,助力广东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中心”:致力耐盐碱水稻关键技术创新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中心。其中,华南中心由广东海洋大学承建,重点开展南方耐盐碱籼稻培育攻关,承担华南沿海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改造盐碱地及其产业化推广等任务。
2020年4月,广东海洋大学组建成立海水稻技术创新团队,培育植物新品种权近10件,先后在遂溪及东海岛、海南三亚、江门新会和广西防城港等地建立多个基地,开展海水稻种质资源保护、耐盐碱水稻精准鉴定、耐盐碱水稻农业投入品研发展示和种植示范。
潘新祥表示,华南中心将聚集国内外耐盐碱水稻英才,创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大力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创新研究,不断加大推广利用力度,形成可示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为提升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两院“:立足湛江特色优势 打造乡村振兴新范本
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由广东海洋大学联合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湛江湾实验室等7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将设立12个分类研究中心,加强水产产业、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储运与精深加工、乡村文化、乡村人才、乡村生态、乡村医疗卫生、乡村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湛江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湛江市预制食品研究院由广东海洋大学倡议成立并牵头建设,基于湛江海洋水产、预制菜产业的先发优势,将打造集预制食品全产业链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内一流的海洋预制食品研究中心。成立5个专业研发平台,为湛江市预制食品产业抢占预制食品高端市场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助力我省海洋预制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平台:政产学研协同聚智赋能
三平台的挂牌成立,是高校和地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发挥政产学研协同作用,开展农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促进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省科技厅在贺信中指出,三平台的挂牌成立,必将成为广东海洋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希望学校支持和指导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等创新平台,融合“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源头创新和产业化推广,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技成果“进园入县”,为区域创新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个科研平台揭牌成立,体现了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对湛江以种业推动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反哺社会民生的重大期望。”合作企业代表、金岭糖业董事长林水栖表示,平台的揭牌,将推动湛江打造畅通的农业循环经济,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