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祖传老手艺 蒲草编成“金”

2022-05-25 10:27 湛江日报  

近日,记者到雷州市沈塘镇平余村走访,沿着雷湖快线行驶到沈塘镇平余村路段,可以看到路边的农田里长着连片的蒲草。蒲草,是生长于沼泽地带的草本植物,可加工编织成各种蒲制品。沈塘镇,素有“蒲草之乡”之称,蒲草种植和加工编织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雷州蒲织技艺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州蒲织的“三大”创新

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工序有选草、舂草、染草、起头、织肉、织花、织角、穿边等,产品有草席、草袋、草扇、草帽等,且以草席为大宗。《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雷州蒲织具有手工、实用、环保等特点,渊源久远,区域性强,流布区域覆盖整个雷州半岛。

雷州先民编织并使用蒲织品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对雷州蒲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两代,蒲织品已成为雷州大宗出口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织发展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草席、草袋、提篮、草帽、草扇等近2000万件。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雷州蒲织有“三大”创新:一是流行“穿边”技术,取代了传统的“织边”技艺,生产出美观整洁的“穿边”床席;二是发明了“煮染”技术,利用素、绿、红三色草料编织出“三角纹”、“棱形纹”组合图案的“色席”;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设计出“水波纹”、“城墙纹”、“回”字纹及“汉字”编织技术,催生了“花席”品牌。

沈塘蒲草编成“金”

沈塘镇位于雷州市东北部,是半山坑半洋田地区。这里蒲草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蒲织之乡”之称,蒲织业是这里传统的手工业,这里的蒲织品工艺精致。2012年,蒲草种植达5000多亩,从事蒲草编织的人数达1.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0%,年产值2000多万元。目前,蒲草主要种植在撂荒耕地、水源较多但不流动、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农田。

在平余村,记者在不少户人家的屋外看到,靠墙的地方堆放了一个个长方体的小钢架。小钢架用细钢条焊接而成,手工精细。同行的镇干部介绍,在每家每户的大厅里,都会见到几个妇女坐在地上编织,有用钩子在没编织好的席子穿针,也有用蒲草条往钢架上编织。不少人家的屋子里有不少编好的各种规格的半成品以及各种形状的做篮子用的木质模型。

据介绍,雷州市的蒲织手工业非常发达,目前开发了好几百种手工艺品,如各种款式的小箩筐、草席、手袋、纸盒、文件夹等生活用品。2012年,雷州蒲织技艺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几年,该镇蒲织产品开发出现良好势头,并从床上用品向日常用品发展,式样新颖,如鞋、扇、垫、篮等环保型实用工艺品,富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业各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沈塘镇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把雷州蒲草编手作灯饰,产品销往欧洲各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

雷州蒲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社会传承。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雷州族群正是凭着这一手艺谋生养家,甚至远渡重洋,经商贸易,对我国南部沿海及东南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充斥着人们日益生产、生活用品,加之化学纤维的迅速发展,给蒲织品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契机,它能把陷入坚冰之中的蒲织业转变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就如何做大做强蒲草产业,引导蒲草编织业的发展?沈塘镇镇长黄亮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撂荒农田,将其扩植到3000至4000亩。为了弘扬蒲草文化,打造成品牌,蒲草从交易到制成品将进行一体化生产,规范建设交易市场及烘干生产车间,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办厂环境。完善生产销售网络,通过举办展销会等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

作者:文/记者曹龙彬 通讯员戴李春 图/记者张锋锋
编辑:周子琪
值班主任:何杰

近日,记者到雷州市沈塘镇平余村走访,沿着雷湖快线行驶到沈塘镇平余村路段,可以看到路边的农田里长着连片的蒲草。蒲草,是生长于沼泽地带的草本植物,可加工编织成各种蒲制品。沈塘镇,素有“蒲草之乡”之称,蒲草种植和加工编织已有数百年历史,目前雷州蒲织技艺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州蒲织的“三大”创新

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工序有选草、舂草、染草、起头、织肉、织花、织角、穿边等,产品有草席、草袋、草扇、草帽等,且以草席为大宗。《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雷州蒲织具有手工、实用、环保等特点,渊源久远,区域性强,流布区域覆盖整个雷州半岛。

雷州先民编织并使用蒲织品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对雷州蒲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两代,蒲织品已成为雷州大宗出口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织发展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草席、草袋、提篮、草帽、草扇等近2000万件。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雷州蒲织有“三大”创新:一是流行“穿边”技术,取代了传统的“织边”技艺,生产出美观整洁的“穿边”床席;二是发明了“煮染”技术,利用素、绿、红三色草料编织出“三角纹”、“棱形纹”组合图案的“色席”;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设计出“水波纹”、“城墙纹”、“回”字纹及“汉字”编织技术,催生了“花席”品牌。

沈塘蒲草编成“金”

沈塘镇位于雷州市东北部,是半山坑半洋田地区。这里蒲草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蒲织之乡”之称,蒲织业是这里传统的手工业,这里的蒲织品工艺精致。2012年,蒲草种植达5000多亩,从事蒲草编织的人数达1.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0%,年产值2000多万元。目前,蒲草主要种植在撂荒耕地、水源较多但不流动、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农田。

在平余村,记者在不少户人家的屋外看到,靠墙的地方堆放了一个个长方体的小钢架。小钢架用细钢条焊接而成,手工精细。同行的镇干部介绍,在每家每户的大厅里,都会见到几个妇女坐在地上编织,有用钩子在没编织好的席子穿针,也有用蒲草条往钢架上编织。不少人家的屋子里有不少编好的各种规格的半成品以及各种形状的做篮子用的木质模型。

据介绍,雷州市的蒲织手工业非常发达,目前开发了好几百种手工艺品,如各种款式的小箩筐、草席、手袋、纸盒、文件夹等生活用品。2012年,雷州蒲织技艺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几年,该镇蒲织产品开发出现良好势头,并从床上用品向日常用品发展,式样新颖,如鞋、扇、垫、篮等环保型实用工艺品,富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业各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沈塘镇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把雷州蒲草编手作灯饰,产品销往欧洲各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

雷州蒲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社会传承。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雷州族群正是凭着这一手艺谋生养家,甚至远渡重洋,经商贸易,对我国南部沿海及东南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充斥着人们日益生产、生活用品,加之化学纤维的迅速发展,给蒲织品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契机,它能把陷入坚冰之中的蒲织业转变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就如何做大做强蒲草产业,引导蒲草编织业的发展?沈塘镇镇长黄亮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撂荒农田,将其扩植到3000至4000亩。为了弘扬蒲草文化,打造成品牌,蒲草从交易到制成品将进行一体化生产,规范建设交易市场及烘干生产车间,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办厂环境。完善生产销售网络,通过举办展销会等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