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年多的试验,新高生态农业基地的燕窝果迎来了收获季,在今年完成亩产值8万元的“小目标”基础上,加速推动湛江燕窝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5月27日《湛江日报》)
符泾和妻子洪琳期是“90后”“垦三代”。2021年初,他们在湖光农场租地40多亩,分批种下从海南引进的燕窝果嫁接苗。如今迎来了首个收获季。这个励志故事的背后,藏着不少“新农人”的成功启示。
“我们是新农人,销售也紧跟新时代,主要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洪琳期的一番话,既道出了对“新农人”的身份认同,也点出了新农人的相对优势。有网友评价,这是从“吃货”到“新农人”的成长之路。
其实说起“新农人”,大家并不陌生。与过去很多年轻人争相“跳农门”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带来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他们也与父辈不同,不再是传统的“庄稼汉”,而是结合他们的经历和学历,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本领。尤其是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在直播带货、线上推介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符泾和妻子洪琳期,就开了个“直播间”,不仅用多种方式介绍燕窝果,还分享了很多跟燕窝果有关的种植、管理等小故事,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可以看到,新农人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湛江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农人。
要从“吃货”到“新农人”,符泾和洪琳期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其一,是要“敢想”。“你们没经验、没基础,拿什么创业?”“大家都是在城市创业,哪有人回农村创业的。”他们所面对的这两大质疑,应该也是不少人普遍遇到的第一道心理关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我们应该改变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着实大有可为,“新农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奔头、令人羡慕、骄傲的职业。这也提醒着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群重新认识农村、认识农业。其二,是要“敢干”,有了当新农人的想法之后,更要勇于实践。符泾和洪琳期有了种燕窝果的想法之后,“到海南等地学习取经”“查找相关的论文资料”“找到一些管理窍门”,这就是将自身在学历、学习上的优势弥补“你们没经验、没基础”的不足。其三,是要“敢闯”。如今,手机成了“新农具”,流量就是“新农资”,直播也是“新农活”。电商助农的背后,更在于构建一整套助力区域农货销售的长效机制。身为新农人,就应该努力“玩转”直播间,为不熟悉直播操作的父老乡亲立起标杆样板,闯出一条可供复制的“套路”。符泾和洪琳期是“垦三代”,这方面的责任就更重。农垦是湛江的一大特色,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大优势。但要接轨瞬息万变的数字化市场,农垦就要变得更加“年轻”。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有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注入新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