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飞越广东·奋楫新时代”节目

关注海大耐盐碱水稻基地种植

2022-09-15 14:48 湛江晚报  

广东卫视《飞越广东·奋楫新时代》节目日前走进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新洲围高含盐量滨海滩涂上种植的耐盐碱水稻田,并采访了正在田间调查取样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的谢青博士。

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新洲围高含盐量滨海滩涂上生长的耐盐碱水稻,可在含盐量0.3%—0.6%的滩涂地里生长,如果雨水较多,稻田浇灌用水的盐度就会降低,水资源中的盐分会动态变化,因此在这里培育耐盐碱水稻,还需要研究其配套的栽培措施,综合利用良种良方因地制宜地来提高滨海滩涂种植水稻的产量。

目前,这片高含盐量滩涂上种植的水稻产量已接近正常农田,亩产达到420公斤,实现了耐盐碱水稻的正常生长。

据介绍,2022年4月30日,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在湛江南方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揭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中心。其中,华南中心由广东海洋大学承建,重点开展南方耐盐碱籼稻培育攻关,承担华南沿海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改造盐碱地及其产业化推广等任务。团队不断改良配套种植技术,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到2000元。此外,构建“高校+农户+订单农业+互联网”海水稻产业新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记者卓朝兴 通讯员谢青 梁缘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何杰

广东卫视《飞越广东·奋楫新时代》节目日前走进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新洲围高含盐量滨海滩涂上种植的耐盐碱水稻田,并采访了正在田间调查取样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的谢青博士。

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新洲围高含盐量滨海滩涂上生长的耐盐碱水稻,可在含盐量0.3%—0.6%的滩涂地里生长,如果雨水较多,稻田浇灌用水的盐度就会降低,水资源中的盐分会动态变化,因此在这里培育耐盐碱水稻,还需要研究其配套的栽培措施,综合利用良种良方因地制宜地来提高滨海滩涂种植水稻的产量。

目前,这片高含盐量滩涂上种植的水稻产量已接近正常农田,亩产达到420公斤,实现了耐盐碱水稻的正常生长。

据介绍,2022年4月30日,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在湛江南方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揭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中心。其中,华南中心由广东海洋大学承建,重点开展南方耐盐碱籼稻培育攻关,承担华南沿海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改造盐碱地及其产业化推广等任务。团队不断改良配套种植技术,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到2000元。此外,构建“高校+农户+订单农业+互联网”海水稻产业新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