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肥娟小吃店”相关话题相继登上本地热搜,“因爱重生的肥娟小吃店主鞠躬谢恩”“小学生开始在肥娟小吃店搞预售”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2024年6月,一个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视频里,一家鞋店老板刚托起店铺的卷闸门,几十个学生就迫不及待“鱼跃而入”。原来,这是一家湛江某小学门口的鞋店。学生放学后迫切地进店,是为了到店里看电视。店主邱女士表示,放学后,店内常有很多学生在等家长接回家,于是自己就装了电视,给学生在等待家长来接的空隙看。6月14日湛江日报也刊登了评论文章《小鞋店 小善意 大温暖》,点赞“借个地方给孩子们放学后等家长、装部电视机给孩子们解闷,虽然都是小事,但它却让人们感受到了湛江人浓浓的人情味”。
最近,小鞋店的善举有了“续集”——因经营不善,夫妻俩决定关闭鞋店,考虑到孩子们来看电视已有两年多,舍不得这些小朋友,于是转行做小吃店。在店铺改造期间,“小孩哥”“小孩姐”们当起了监工,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支持。目前,该店已取名“肥娟小吃店”。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夫妻俩表示,小学生们很支持店里的生意,在确定店内小吃价格的过程中,夫妻俩曾与小朋友们商议,并得到了孩子们的帮助,孩子们甚至充当“情报员”,帮忙打探附近的物价。由于生意火爆、供不应求,很多买不到小吃学生还要搞“预售”。
这个暖心故事,笔者“磕”了好久。一开始看到小鞋店因经营不善准备倒闭时,还颇感可惜。没想到一个“转场”,视角切换,小鞋店转型开小吃店的转折,又为故事注入新活力。店主“听劝”,学生“捧场”,小吃店生意火爆。这是善举出了“续集”,令人心生温暖。
在社交平台的信息洪流里,人们看多了“好人无好报”的无奈桥段,容易滋生冷漠情绪。而小鞋店善举非但未被辜负,还华丽蝶变、大放异彩,无疑是对“好人无好报”的有力反驳。这个“续集”就像一股暖流,滋润大众心田,唤醒潜藏善意,鼓舞着更多人无惧付出成本,向陌生人伸出援手,让善的火种在日常琐碎里传递,以期燎原之势。而在小鞋店转型小吃店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善意从四方八面向小店汇聚——学生们“捧场”、主动当“情报员”自不必说;更有“吃瓜群众”、线上网友纷纷提议转型,献计献策;企业听闻故事后给小吃店送来新的大电视,完成善意的“接力”。温暖善意从四面八方向小店汇聚,让初始善念不但不被“辜负”,反而得以融入社会协作大网,被滋养、被放大。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湛江是一座温厚的城市,凡人善举就在身边。这个“续集”里,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回味、思考。比如,企业助爱心项目生根,物资也好、渠道也罢,为好人好事“添把火”;又比如,民众以消费投票,用口碑相传,让善意收获实打实的回馈。这些“好人有好报”的“名场面”,是怎样出现的,又该如何去引导?
湛江是一座温厚的城市。肥娟小吃店虽是微光一束,却足以启迪:护善举周全、助善念续航,就能点燃无数向善的火种,共建人心向善、爱意循环、好人好报的温厚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