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春节那些美好的记忆

2025-01-30 10:34 湛江晚报  

70后的我近来喜欢怀旧,童年时欢度春节的情景虽然时隔多年,却如一坛陈年美酒,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品之如饴,久久难忘。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开始,父母亲便未雨绸缪,谋划如何过好春节。父母早早就来到离家里不远的菜地,辛勤地给菜地里的菠菜、大蒜、芹菜、沙姜、冬豆等施农家肥、浇水、除草,那不到三分的菜地一片绿油油,充满生机。中午,父亲已经在公社上班,母亲常常带上我们兄弟三人到山岭砍柴,春节蒸、煎、炒、炖要用的柴火多。傍晚时分,我们吃饱喝足去玩耍,母亲还来不及吃晚饭,又去给准备春节享用的阉鸡、鹅、老鸭喂食。

春节前几天,家里总是时不时收到热情洋溢的乡亲送来的红江橙、果蔗、青菜、客家梅菜等。母亲在万分感谢之余,也常常回馈乡亲一些礼品。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里,吃,在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到了农历年廿七八,父母还要蒸扣肉、煎塘鱼,接着蒸年糕、炸酥角。望着那火红的灶炉,我们兴致勃勃地骑着竹马,屁颠屁颠地在父母亲前后左右卖乖,总是希望第一时间品尝到父母亲忙碌准备的年货,真是应验了那句“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呀!

我们客家人很看重过年,乡里人用自己朴实的方式,把年装扮得异彩纷呈。到了除夕那一天,中午时分,父母已经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重新摆置一下家具,贴了门神画、春联和其他年画,又在谷圈、米缸、厨灶贴上写有相应祝福语的红纸,还在大厅里摆上大蒜、生菜、红薯,无非就是祈盼在新的一年里有好打算、生财顺利、士气冲天。这时的家总是显示出一番新气象,充满浓浓的年味。做好这一切后,就准备除夕晚的团圆饭。傍晚时分,各种荤菜、素菜就已经陆续准备就绪。就餐之前,我们还得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祭拜祖宗。每每这时候,父母总是要深情地问我们兄弟仨:“为什么要拜祖先?”我们使尽吃奶气力,异口同声地回答:“天大地大,不忘祖先,感恩天地。”父亲听了,脸上流露出愉快的笑容。

我们兄弟几个穿着父母节衣缩食准备的新衣服,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跟在父亲的身后,带着“三牲”和清茶、美酒、香烛等祭品,来到弘农堂,恭恭敬敬地在祖先神牌前敬香、摆供、敬酒、烧纸,鞠躬行礼。这时候,父亲要先祈祷一番:“祖公、祖婆,在新的一年,请保佑我们全家四季平安,万事大吉。”之后燃烧鞭炮,这样才算祭拜完祖宗。尔后,一家人才开始吃团圆饭。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所以团圆饭吃得很慢,这是最具民俗味道的大餐,也是乡村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晚饭过后,父母会给我们派压岁钱,希望我们成人长志。那时候经济困难,父母给我们的压岁钱不多,只是3元或者5元,但是收到钱的我无比开心,因为过年后,又可以到公社新华书店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了。晚上8点,全家人围在黑白电视机前看春晚,在欢快的歌声笑声中度过除夕之夜。

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我们全家人都要去探望外公外婆。父亲推着家里仅有的一辆红棉牌自行车,只有最小的六弟才有资格坐在自行车上,母亲挑着装有节日礼品的担子带着我和四弟。一路上全家人有说有笑,村头路旁不时遇见一些同是探亲的人们。每年的那一天,外婆早早地来到村头的木麻黄树下等候。当我们老远看见慈祥的外婆时,全家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步并两步跃上前去。此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表姐表妹们也雀跃着与我们打招呼,说说笑笑中一起到了外婆家。外婆放下母亲带来的礼物,端上热气腾腾的热水和干净毛巾为我们接风洗尘,捧出了舍不得吃的花生糖、芝麻糕等茶点。外婆接待我们的那份隆重、周到、温馨,至今深深镌刻在我心间。接下来,大人围在一起拉家常,我们兄弟就欢天喜地地和表兄弟悄悄溜到门外烧鞭炮。探望完外婆,接下来还要探望姑妈、姨娘等亲戚故交。那些日子,父母和我们几兄弟的眼神里有着喜悦的光泽,那是除旧岁迎新春纯然的悠然和美,所有闲事烦事都被抛出九霄云外。

春节更多的是喜庆热闹,毗邻的白石塘、唐仔山村等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上门舞狮子,舞完狮子还要进行武术表演,那些民间武林高手纷纷登场献艺,表演蔡李佛门、大洪拳、杨氏太极、永春拳、棍术、枪术、刀术和剑术等功夫。他们拳出风随,刚柔并济,气势如虹,给春节注入阳刚正气,我们看了,为之陶醉、为之振奋、为之喝彩,跟着舞狮团的脚步总也看不够。

过了正月十五,我们就又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并在年复一年的盼望中渐渐地长大……

此时的我正在梳理欢庆春节最深印痕的瞬间,仿佛再次看见父亲听到我们三兄弟异口同声“天大地大,不忘祖先,感恩天地”时的笑容。

哦,这人间烟火,我们当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作者:杨安民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苏碧银

70后的我近来喜欢怀旧,童年时欢度春节的情景虽然时隔多年,却如一坛陈年美酒,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品之如饴,久久难忘。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开始,父母亲便未雨绸缪,谋划如何过好春节。父母早早就来到离家里不远的菜地,辛勤地给菜地里的菠菜、大蒜、芹菜、沙姜、冬豆等施农家肥、浇水、除草,那不到三分的菜地一片绿油油,充满生机。中午,父亲已经在公社上班,母亲常常带上我们兄弟三人到山岭砍柴,春节蒸、煎、炒、炖要用的柴火多。傍晚时分,我们吃饱喝足去玩耍,母亲还来不及吃晚饭,又去给准备春节享用的阉鸡、鹅、老鸭喂食。

春节前几天,家里总是时不时收到热情洋溢的乡亲送来的红江橙、果蔗、青菜、客家梅菜等。母亲在万分感谢之余,也常常回馈乡亲一些礼品。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里,吃,在生活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到了农历年廿七八,父母还要蒸扣肉、煎塘鱼,接着蒸年糕、炸酥角。望着那火红的灶炉,我们兴致勃勃地骑着竹马,屁颠屁颠地在父母亲前后左右卖乖,总是希望第一时间品尝到父母亲忙碌准备的年货,真是应验了那句“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呀!

我们客家人很看重过年,乡里人用自己朴实的方式,把年装扮得异彩纷呈。到了除夕那一天,中午时分,父母已经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重新摆置一下家具,贴了门神画、春联和其他年画,又在谷圈、米缸、厨灶贴上写有相应祝福语的红纸,还在大厅里摆上大蒜、生菜、红薯,无非就是祈盼在新的一年里有好打算、生财顺利、士气冲天。这时的家总是显示出一番新气象,充满浓浓的年味。做好这一切后,就准备除夕晚的团圆饭。傍晚时分,各种荤菜、素菜就已经陆续准备就绪。就餐之前,我们还得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祭拜祖宗。每每这时候,父母总是要深情地问我们兄弟仨:“为什么要拜祖先?”我们使尽吃奶气力,异口同声地回答:“天大地大,不忘祖先,感恩天地。”父亲听了,脸上流露出愉快的笑容。

我们兄弟几个穿着父母节衣缩食准备的新衣服,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跟在父亲的身后,带着“三牲”和清茶、美酒、香烛等祭品,来到弘农堂,恭恭敬敬地在祖先神牌前敬香、摆供、敬酒、烧纸,鞠躬行礼。这时候,父亲要先祈祷一番:“祖公、祖婆,在新的一年,请保佑我们全家四季平安,万事大吉。”之后燃烧鞭炮,这样才算祭拜完祖宗。尔后,一家人才开始吃团圆饭。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所以团圆饭吃得很慢,这是最具民俗味道的大餐,也是乡村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晚饭过后,父母会给我们派压岁钱,希望我们成人长志。那时候经济困难,父母给我们的压岁钱不多,只是3元或者5元,但是收到钱的我无比开心,因为过年后,又可以到公社新华书店买自己喜欢的小人书了。晚上8点,全家人围在黑白电视机前看春晚,在欢快的歌声笑声中度过除夕之夜。

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我们全家人都要去探望外公外婆。父亲推着家里仅有的一辆红棉牌自行车,只有最小的六弟才有资格坐在自行车上,母亲挑着装有节日礼品的担子带着我和四弟。一路上全家人有说有笑,村头路旁不时遇见一些同是探亲的人们。每年的那一天,外婆早早地来到村头的木麻黄树下等候。当我们老远看见慈祥的外婆时,全家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步并两步跃上前去。此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表姐表妹们也雀跃着与我们打招呼,说说笑笑中一起到了外婆家。外婆放下母亲带来的礼物,端上热气腾腾的热水和干净毛巾为我们接风洗尘,捧出了舍不得吃的花生糖、芝麻糕等茶点。外婆接待我们的那份隆重、周到、温馨,至今深深镌刻在我心间。接下来,大人围在一起拉家常,我们兄弟就欢天喜地地和表兄弟悄悄溜到门外烧鞭炮。探望完外婆,接下来还要探望姑妈、姨娘等亲戚故交。那些日子,父母和我们几兄弟的眼神里有着喜悦的光泽,那是除旧岁迎新春纯然的悠然和美,所有闲事烦事都被抛出九霄云外。

春节更多的是喜庆热闹,毗邻的白石塘、唐仔山村等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上门舞狮子,舞完狮子还要进行武术表演,那些民间武林高手纷纷登场献艺,表演蔡李佛门、大洪拳、杨氏太极、永春拳、棍术、枪术、刀术和剑术等功夫。他们拳出风随,刚柔并济,气势如虹,给春节注入阳刚正气,我们看了,为之陶醉、为之振奋、为之喝彩,跟着舞狮团的脚步总也看不够。

过了正月十五,我们就又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并在年复一年的盼望中渐渐地长大……

此时的我正在梳理欢庆春节最深印痕的瞬间,仿佛再次看见父亲听到我们三兄弟异口同声“天大地大,不忘祖先,感恩天地”时的笑容。

哦,这人间烟火,我们当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