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雷州市龙门镇足荣村从村容村貌建设到乡土文化建设,成为雷州半岛新农业建设的典范,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如今的足荣村,早已不再是曾经的小村落,而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画卷。
从“指尖技艺”到“致富密码”
近年来,南方电网广东湛江雷州供电局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电网架构,提升农村供电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生产线用电容量从200千伏安增至800千伏安,全面满足工坊设备的用电需求并保有30%的容量富余,产能足足提升40%,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茂德公大观园不仅是文旅地标,更是产业融合的引擎。园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从酱料生产线到诗歌雕塑园,从手作工坊到生态农场,多元业态让村民“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在龙门镇茂德公大观园手作博物馆,90后蒲编手艺人陈静静正用电动切割机修整蒲草边缘,精准的刀锋让传统蒲织品焕发细腻光泽。“过去用手工刀处理蒲草,耗时费力,现在电动工具能节省一半时间,还能做出更复杂的纹样。”陈静静边说边展示着刚编织好的蒲编手提包。
在隔壁的茂德公酱工坊里,300余口陶缸在车间静默发酵。“以前靠人工掀盖通风,现在全自动设备能根据传感器数据随时调整,效率翻倍。”车间工人说。工坊内的电动搅拌机每日运转,将黄豆与盐曲均匀混合;辣椒酱生产线上,电动破碎机将雷州红辣椒瞬间碾成鲜红色的酱料,曾经只能用煤炭慢火熬制的酱料,如今能在智能电热斧中实现精准控温,发酵罐的温控电机也能24小时运转,维持恒温发酵。“电力稳定了,我们的辣椒酱才能‘晒’出365天的醇厚。”工坊负责人感慨。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产业兴旺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无声守护”。2024年,雷州供电局投资355万元对足荣村实施电气化示范村改造,新增线路1.17千米,改造公变3台,新增台区3个,增容超800千伏安,彻底解决低电压问题,充分满足村内生产、种植用电需求的同时,兼顾考虑村里的樟树林保护区进行线行设计,避让古树,护住这片“绿色宝库”的生态底色。
“小时候看长辈做木雕,最怕突然电力不稳定,一凿子下去就毁了整块料。”龙门供电所副所长黄开装感慨。如今,他带着徒弟张洋定期走访酱工坊和手作博物馆,检查线路、优化用电方案。2021年入职的张洋,已是所里的技术骨干。师徒二人常驻村中,为非遗工坊定制“一对一”用电服务,让传统技艺在稳定电流中焕发新生。
傍晚的足荣村,酱工坊的灯光与民宿的暖黄光影交织。村民陈大姐拧开新装的电磁炉,炖上一锅酱油鸡,“以前烧柴烟熏火燎,现在电器方便又干净!”;村口的充电桩旁,游客正为新能源汽车补能,“没想到乡村充电比城里还便捷!”。
电力,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串联起古村的过去与未来。它点亮了手作匠人的工作台,支撑起酱缸旁的日夜坚守,更托举起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一度电都不只是能源,而是文化与生计的延续,是乡愁与现代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