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近日湛江气温持续高企,预示着一年中最热、最闷、最潮的时候——“三伏天”马上就要到来。据了解,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入伏,仅有30天的时间,为近10年来首次“短版”三伏,而三伏天灸的贴灸间隔也随之缩短,往年每贴天灸间隔约为20天,而今年每贴天灸间隔仅为10天。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的经典疗法,利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通过艾灸刺激特定穴位,将药性深入渗透体内,达到祛湿驱寒、调理气血的效果。三伏贴对哪些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贴敷时要注意哪些要点?记者请教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学科带头人汪东涛。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人体驱散体内寒气的最佳时间,正是养生好时机。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很多市民都会去贴“三伏贴”,“三伏贴”采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借助三伏天时人体与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机,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达到祛湿驱寒、调理气血的效果,实现疾病标本兼治的目的以及预防保健的作用,是较为经典的冬病夏治疗法。
今年三伏贴最佳贴敷时间为:
初伏:7月20日(星期日)
中伏:7月30日(星期三)
末伏:8月9日(星期六)
末伏加强:8月19日(星期二)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为什么冬天的疾病要在夏天治疗?汪东涛介绍,许多冬季常见疾病,其发生或发作的基础往往在夏季已经形成或存在。只是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的阳气也受到鼓舞,人体皮肤腠理充分开泄,体内邪气不至于肆虐;而到了冬季,阳气转弱,人体阳气内敛,潜伏体内邪气顺势而起,因此要预防某些疾病问题,应当从夏季做起。此外,某些虚寒性疾病在冬季治疗时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夏季及时调理,借助阳气旺盛,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贴敷三伏贴要注意哪些要点?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适应症有哪些?贴敷时有哪些要点要注意?汪东涛介绍,“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适应症包含: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疼痛性疾病、小儿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亚健康病症等相关疾病。三伏贴是中医学“未病先防”理念的具体治疗方法。因此,三伏贴是远期疗效,并非人人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经过一定疗程逐渐起效。
汪东涛提醒,“冬病夏治”一定要辨别是否为“冬病”,并非所有病证都适合三伏贴治疗,切不可乱用、滥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辨明适应症后方可据病(证)选穴贴敷。三伏贴的运用,辨证选穴是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伏贴贴敷时间一般是成人30~45分钟,12岁以下儿童 10~20分钟,2岁以下小孩慎贴药。如果是幼儿或者严重心脏肝脏疾病,还有糖尿病患者要适当减少贴敷时间,在贴敷时间禁止吃生冷、油炸、辛辣的食物,虾、蟹、鹅肉之类尽量不要吃。贴药后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肿、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请勿抓挠。如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皮肤过敏、发热等,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记者发现,不少网络购物平台上都有三伏贴可供选购,商家宣传消费者可以自行贴敷。医生提醒,三伏天灸的疗效与药物的配方、医生取穴的准确有直接关系,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院专科针灸医生进行三伏灸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疗效。如果膏药成分比例不正确、或贴错穴位,会带来严重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