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生日恰逢重阳节这一天。上小学时,在语文课本读到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此就牢牢记住父亲的生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父亲生性低调谦和、勤俭朴实,对自己的生日一直没放在心上,但在我的脑海里,每年的这一天,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一天,也是家里很热闹的一天,甚至比逢年过节都要热闹。
自从我懂事起到小学毕业,那时父亲生日是全家团聚最开心的日子,一来当时我们四姐弟都还在镇上读书,生活虽平淡但热闹,二来我们的舅舅、姨子、姑姑这些亲戚在那天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我们家,按照农村最传统的方式为爸爸庆祝生日,这也是我们四姐弟一年之中难得改善伙食的快乐时光。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四个子女学杂费用各种开支都很大,父母平时省吃俭用,都不舍得多吃一块肉。我们虽然懂事,可毕竟年幼,每每看到同龄的小伙伴有各种各样的零食,难免会产生羡慕之情。只有父亲生日这一天,趁着亲戚们从乡下带来自家饲养的鸡鸭,终于可以大快朵颐。
我上初中之后,我们四姐弟相继到县城、外市读书求学,很少能够回家陪父亲过生日,当然也就错失了一次大饱口福的机会。不过,每到父亲生日这天,我们都会打电话回家给爸爸,那个时候还没流行微信发红包,而且我们在爱的表达上显得笨拙,很少对父亲说出那句“生日快乐”,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电话里简单询问爸爸妈妈吃饭了没有、是否有加菜,然后听着他们在电话另一头讲起亲戚们到家里做客的忙碌热闹场景,最后在爸爸妈妈“在学校里记得吃饱饭、读好书”的关心叮嘱中结束通话,留下对家养白切鸡、白切鸭的无尽回味。
大学毕业之后,我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我们姐弟四人除了哥哥在广州工作,我和两个姐姐都留在湛江,平日里也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爸爸妈妈。每次当父亲的生日临近,我都会提前和姐姐商量如何庆祝,随着经济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也开始选择到外面酒店聚餐,而且为了让爸爸妈妈能多一点见见自己的孙子、外孙,有时还会专门把聚餐时间提前到临近生日的周末。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提前逐一打电话给每位亲戚,告知聚餐的时间和地点。不过,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酒店吃饭,唯一不变的就是依然能吃到亲戚们家养的白切鸡、白切鸭,这是最朴实也是最贵重的情意,更是亲戚们对父亲为人的认可。
毕业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四人相继成家立业,爸爸妈妈也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更加珍惜难得的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岁月静好、其乐融融的美好时光。记得有一年父亲的生日正好赶上国庆节,在广州的哥哥一家三口赶回湛江一起为爸爸庆祝生日,这是我印象中父亲上年纪之后过生日最高兴的一次,可惜大家分隔两地,这样的时光总是很难得,大多数时候都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过父亲总是抱着理解的心态,知道儿子一人独自在外打拼的艰辛不易,总是在哥哥打电话回来问好时叮嘱“在外吃饱饭,照顾好自己”。
人们常说: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在。这些年,我们在感叹时间飞快的同时,总是祈盼父亲能老得更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