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烟火煮岁月 热饭暖老人

​——霞山区华锋陈铁长者饭堂5年的温情与坚守

©原创 2025-11-28 09:48 湛江日报  

11月16日中午11时30分,霞山区陈铁村老人林美容与全村老人准时聚集在村里的华锋陈铁长者饭堂吃饭,这样的“免费午餐”他们已经吃了5年。林美容的笑容里满是幸福:“我们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准时来到这里,在这里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做陈铁村的老人真是幸福啊!”

这个让陈铁村40多位老人感到幸福的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在陈铁村的烟火气里,默默守护了村里老人5年的时光。5年来,长者公益饭堂用一碗碗热饭,书写了人世间最动人的温情。

“华仔”办长者饭堂,老人吃上热饭菜

饭堂的创办者黎剑华,曾是全国蹼泳冠军,陈铁村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华仔”。

黎剑华自幼在陈铁村的鱼塘里泡大,游泳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天赋。读初一时,他便代表湛江拿下广东省蹼泳比赛冠军,随后进入省体校,最终站上全国蹼泳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但他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我是喝着村里的水长大的,乡亲们看着我长大,总想着为老家做点事。”这份朴素的乡情,成了黎剑华后来所有善举的起点。回到湛江后,他创办体育用品公司,打造海上休闲旅游中心和农家乐度假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从未忘记村里的老人们,尤其是那些独居、孤寡的长辈。

10年前,村里的孤寡老人黎会华因腿脚不便、患有眼疾,生活起居十分艰难。黎剑华得知后,便每天雷打不动地给老人送一日三餐。寒来暑往,这份牵挂从未间断。看着老人孤独的身影,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光给几个人送饭不够,不如办个长者饭堂,让村里的老人们既能吃上热饭菜,又能聚在一起聊聊天,不再感到孤单。”

2020年11月13日,在弟弟黎剑锋的全力支持下,黎剑华将自家的农家乐改造一番,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正式揭牌。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几位老人局促而又期待的目光。当时有人质疑,他们到底图个什么?黎剑华回忆起最初人们的不解,眼神却很坚定,“我没别的想法,就想让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依,吃口安心饭。”

黎剑华这份初心,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父亲拿出10多万元积蓄,用于饭堂的运营;弟弟黎剑锋主动扛起采购和日常管理的重担,每天清晨5点多就赶往市场挑菜,海鲜旺季时,还要特意绕去霞山渔人码头“抢鲜”。“干净、安全、易消化,这是我们选食材的铁规矩。”黎剑锋说,猪肉、鸡肉、鱼虾轮换着来,搭配时令蔬菜,每餐三菜一汤,还要保证米饭软糯,适合老人咀嚼。

饭堂不只管温饱,更是精神之港湾

“开饭啰!”每天上午11点半,饭堂里准时响起吆喝声。工作人员熟练地擦拭桌面、分发饭菜,蒸汽裹着饭香飘出屋门,漫过村道,吸引着老人们三三两两赶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相互搀扶,还有的像黎娇耳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老伴,脸上都带着藏不住的笑意。

40多位老人围坐在餐桌前,番薯粥冒着热气,青菜肉饼、番茄炒蛋色泽诱人,餐后还有新鲜水果和牛奶补充营养。“以前自己做饭,一顿饭要忙上大半天,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不够吃。”75岁的林美容说:“在这里免费吃了5年,菜每天不重样,比家里做的还合口味,做陈铁村的老人真的好幸福!”

11月13日,是华锋陈铁长者饭堂开办5周年的日子,当天下午6时,全村人欢聚一起陪伴老人吃饭,有说有笑,乐也融融。

饭堂里的时光,总是热闹而温暖。老人们边吃边聊,话题从家里的琐事到村里的新鲜事,从几十年前的农耕岁月到如今的好日子。“村里发生的事,中午在饭堂聊一圈,大家就都知道了。”黎剑华笑着说,这里早已不只是吃饭的地方,它成了村里的“信息中心”,更是老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所。  

独居老人黎婆以前每天在家对着空荡荡的院落,日子过得格外漫长。自从长者饭堂开办后,她每天准时报到,和老姐妹们唠家常、话过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儿子工作忙,以前我和老伴自己做饭,他有高血压,行动不方便。现在有了长者饭堂,再也不用愁吃饭的事,每天来这里热闹热闹,心里亮堂多了!”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饭堂的关怀从未缺席。每逢周末,工作人员会打包好饭菜,骑着电动车走村串巷,送到老人家中。79岁的失明老人黎会华,是饭堂重点照顾的对象。每天用餐时,黎剑华常常亲自给他喂饭,耐心询问口感,叮嘱他按时吃药。“华仔比亲人还亲,没有他,我哪能吃上这么舒心的饭菜啊?!”老人虽然看不见,但每次听到黎剑华的声音,都会露出安心的笑容。

5年间,饭堂的烟火气从未间断。逢年过节,当地部门和街道办会送来油、米和生活用品;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捐赠大米、面条、糖果,还有跑步机、棋牌桌、图书等娱乐设施。工作人员黎哥不仅要掌勺炒菜,还要负责送餐,汗水顺着额头滑落,他却早已习以为常:“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我们再累也值得。”

如今,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已经走过5个年头。黎剑华的头发添了些许白发,但他每天清晨买菜的身影依旧挺拔,询问老人口味的语气依旧温和。饭堂里的饭菜香,不仅滋养着老人们的身体,更温暖着他们的心灵;这份跨越5年的坚守,不仅是他们兄弟俩的深情倾注,更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

兄弟善举传薪火,众人暖心来接力

黎剑华兄弟的善举,像一颗星火,在陈铁村乃至霞山区点燃了爱心之火燎原之势。起初,饭堂的运营全靠黎剑华兄弟俩自掏腰包,从食材采购到工人工资,再到伙房维护,每一笔开销都由他们承担。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暖心接力”中。

“以前觉得做公益是大企业的事,看到黎老板兄弟俩坚持这么多年,我们也想出份力。” 霞山区附近的商户主动送来新鲜蔬菜,爱心人士捐赠款物,村里的邻里也主动帮忙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霞山区民政局、慈善会多次送来大米、花生油等物资,助力他们的善举,并给予政策支持。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霞山区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长者饭堂建设,采用“企业让利+政府补贴” 的共建共享模式,实现了1个区级、11个街道级长者饭堂全覆盖,累计服务老年群体超1.6万人次。

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正是这场养老事业发展中的生动缩影。霞山区人大常委会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民生实事重点督办,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收集群众意见,推动多部门协同发力。民政部门完善政策体系,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市场监管部门简化准入流程,为长者饭堂的可持续运营保驾护航。

“刚开始只是想为村里老人做点事,没想到会带动这么多人参与。”黎剑华看着饭堂里来来往往的爱心人士,感慨不已。他坦言,自己也会有老去的一天,担心饭堂的未来,但他早已心中有底,他说:“我会一直做下去,要是老了做不动了,下一代人会继续做下去……”

黎剑华的儿子从小看着父亲为老人忙碌,早已把这份责任记在心里:“小时候跟着爸爸给黎爷爷送饭,现在看着饭堂里的老人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长辈。以后我一定会接过接力棒,让这份温暖延续下去。”

小小饭碗连着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务看似小事,却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

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的生动实践,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范例,它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更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实现了“食有所依、老有所乐”。霞山区以此为示范,不断拓展长者饭堂的功能,有的探索“就餐+社交”的陪伴式养老,有的主打自助素食满足健康需求,让老年助餐服务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舒心”转变。

今年中秋节,长者饭堂举办了一场充满温情的慰问活动,为70余名长者及低保户送上小米年糕、月饼、面条等慰问品。一位老人捧着月饼,激动地说:“感谢饭堂的关心,让我们在中秋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晚上,老人们吃完饭后慢悠悠地往家走,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黎剑华说:“每天回来,都能看到几十个老人笑着跟我打招呼,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一碗热饭,5年坚守,兄弟情深。黎剑华兄弟用平凡的善举,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让爱心接力,让温暖延续,让“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在烟火人间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作者:记者简陈明 通讯员陈碧泉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苏碧银

11月16日中午11时30分,霞山区陈铁村老人林美容与全村老人准时聚集在村里的华锋陈铁长者饭堂吃饭,这样的“免费午餐”他们已经吃了5年。林美容的笑容里满是幸福:“我们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准时来到这里,在这里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做陈铁村的老人真是幸福啊!”

这个让陈铁村40多位老人感到幸福的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在陈铁村的烟火气里,默默守护了村里老人5年的时光。5年来,长者公益饭堂用一碗碗热饭,书写了人世间最动人的温情。

“华仔”办长者饭堂,老人吃上热饭菜

饭堂的创办者黎剑华,曾是全国蹼泳冠军,陈铁村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华仔”。

黎剑华自幼在陈铁村的鱼塘里泡大,游泳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天赋。读初一时,他便代表湛江拿下广东省蹼泳比赛冠军,随后进入省体校,最终站上全国蹼泳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但他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我是喝着村里的水长大的,乡亲们看着我长大,总想着为老家做点事。”这份朴素的乡情,成了黎剑华后来所有善举的起点。回到湛江后,他创办体育用品公司,打造海上休闲旅游中心和农家乐度假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从未忘记村里的老人们,尤其是那些独居、孤寡的长辈。

10年前,村里的孤寡老人黎会华因腿脚不便、患有眼疾,生活起居十分艰难。黎剑华得知后,便每天雷打不动地给老人送一日三餐。寒来暑往,这份牵挂从未间断。看着老人孤独的身影,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光给几个人送饭不够,不如办个长者饭堂,让村里的老人们既能吃上热饭菜,又能聚在一起聊聊天,不再感到孤单。”

2020年11月13日,在弟弟黎剑锋的全力支持下,黎剑华将自家的农家乐改造一番,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正式揭牌。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几位老人局促而又期待的目光。当时有人质疑,他们到底图个什么?黎剑华回忆起最初人们的不解,眼神却很坚定,“我没别的想法,就想让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依,吃口安心饭。”

黎剑华这份初心,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父亲拿出10多万元积蓄,用于饭堂的运营;弟弟黎剑锋主动扛起采购和日常管理的重担,每天清晨5点多就赶往市场挑菜,海鲜旺季时,还要特意绕去霞山渔人码头“抢鲜”。“干净、安全、易消化,这是我们选食材的铁规矩。”黎剑锋说,猪肉、鸡肉、鱼虾轮换着来,搭配时令蔬菜,每餐三菜一汤,还要保证米饭软糯,适合老人咀嚼。

饭堂不只管温饱,更是精神之港湾

“开饭啰!”每天上午11点半,饭堂里准时响起吆喝声。工作人员熟练地擦拭桌面、分发饭菜,蒸汽裹着饭香飘出屋门,漫过村道,吸引着老人们三三两两赶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相互搀扶,还有的像黎娇耳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老伴,脸上都带着藏不住的笑意。

40多位老人围坐在餐桌前,番薯粥冒着热气,青菜肉饼、番茄炒蛋色泽诱人,餐后还有新鲜水果和牛奶补充营养。“以前自己做饭,一顿饭要忙上大半天,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不够吃。”75岁的林美容说:“在这里免费吃了5年,菜每天不重样,比家里做的还合口味,做陈铁村的老人真的好幸福!”

11月13日,是华锋陈铁长者饭堂开办5周年的日子,当天下午6时,全村人欢聚一起陪伴老人吃饭,有说有笑,乐也融融。

饭堂里的时光,总是热闹而温暖。老人们边吃边聊,话题从家里的琐事到村里的新鲜事,从几十年前的农耕岁月到如今的好日子。“村里发生的事,中午在饭堂聊一圈,大家就都知道了。”黎剑华笑着说,这里早已不只是吃饭的地方,它成了村里的“信息中心”,更是老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所。  

独居老人黎婆以前每天在家对着空荡荡的院落,日子过得格外漫长。自从长者饭堂开办后,她每天准时报到,和老姐妹们唠家常、话过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儿子工作忙,以前我和老伴自己做饭,他有高血压,行动不方便。现在有了长者饭堂,再也不用愁吃饭的事,每天来这里热闹热闹,心里亮堂多了!”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饭堂的关怀从未缺席。每逢周末,工作人员会打包好饭菜,骑着电动车走村串巷,送到老人家中。79岁的失明老人黎会华,是饭堂重点照顾的对象。每天用餐时,黎剑华常常亲自给他喂饭,耐心询问口感,叮嘱他按时吃药。“华仔比亲人还亲,没有他,我哪能吃上这么舒心的饭菜啊?!”老人虽然看不见,但每次听到黎剑华的声音,都会露出安心的笑容。

5年间,饭堂的烟火气从未间断。逢年过节,当地部门和街道办会送来油、米和生活用品;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捐赠大米、面条、糖果,还有跑步机、棋牌桌、图书等娱乐设施。工作人员黎哥不仅要掌勺炒菜,还要负责送餐,汗水顺着额头滑落,他却早已习以为常:“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我们再累也值得。”

如今,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已经走过5个年头。黎剑华的头发添了些许白发,但他每天清晨买菜的身影依旧挺拔,询问老人口味的语气依旧温和。饭堂里的饭菜香,不仅滋养着老人们的身体,更温暖着他们的心灵;这份跨越5年的坚守,不仅是他们兄弟俩的深情倾注,更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

兄弟善举传薪火,众人暖心来接力

黎剑华兄弟的善举,像一颗星火,在陈铁村乃至霞山区点燃了爱心之火燎原之势。起初,饭堂的运营全靠黎剑华兄弟俩自掏腰包,从食材采购到工人工资,再到伙房维护,每一笔开销都由他们承担。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暖心接力”中。

“以前觉得做公益是大企业的事,看到黎老板兄弟俩坚持这么多年,我们也想出份力。” 霞山区附近的商户主动送来新鲜蔬菜,爱心人士捐赠款物,村里的邻里也主动帮忙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霞山区民政局、慈善会多次送来大米、花生油等物资,助力他们的善举,并给予政策支持。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霞山区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长者饭堂建设,采用“企业让利+政府补贴” 的共建共享模式,实现了1个区级、11个街道级长者饭堂全覆盖,累计服务老年群体超1.6万人次。

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正是这场养老事业发展中的生动缩影。霞山区人大常委会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民生实事重点督办,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收集群众意见,推动多部门协同发力。民政部门完善政策体系,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市场监管部门简化准入流程,为长者饭堂的可持续运营保驾护航。

“刚开始只是想为村里老人做点事,没想到会带动这么多人参与。”黎剑华看着饭堂里来来往往的爱心人士,感慨不已。他坦言,自己也会有老去的一天,担心饭堂的未来,但他早已心中有底,他说:“我会一直做下去,要是老了做不动了,下一代人会继续做下去……”

黎剑华的儿子从小看着父亲为老人忙碌,早已把这份责任记在心里:“小时候跟着爸爸给黎爷爷送饭,现在看着饭堂里的老人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长辈。以后我一定会接过接力棒,让这份温暖延续下去。”

小小饭碗连着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务看似小事,却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

华锋陈铁长者公益饭堂的生动实践,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范例,它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更缓解了他们的孤独感,实现了“食有所依、老有所乐”。霞山区以此为示范,不断拓展长者饭堂的功能,有的探索“就餐+社交”的陪伴式养老,有的主打自助素食满足健康需求,让老年助餐服务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舒心”转变。

今年中秋节,长者饭堂举办了一场充满温情的慰问活动,为70余名长者及低保户送上小米年糕、月饼、面条等慰问品。一位老人捧着月饼,激动地说:“感谢饭堂的关心,让我们在中秋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晚上,老人们吃完饭后慢悠悠地往家走,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黎剑华说:“每天回来,都能看到几十个老人笑着跟我打招呼,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一碗热饭,5年坚守,兄弟情深。黎剑华兄弟用平凡的善举,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让爱心接力,让温暖延续,让“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在烟火人间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