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定客家土楼作为福建土楼的一部分,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被获选的原因何在?
“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土地上长出来的蘑菇”……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位于闽东南这些手工筑就的,好似“核反应堆”的宏伟高大的古民居,开始倍受国内外关注。走进这中国最“土”的地方,身临其境,惊叹不已。
气势恢宏的围楼百看不厌
福建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通往闽西南土楼聚集区的山路崎岖颠簸辗转,汽车驶近永定洪坑村时,我向窗外望去,只见蒙着薄雾的青山绿水间,耸立着一簇簇方圆相间,黑屋顶、黄土墙的“庞然大物”。它们气势恢宏、形态古拙而精致。
土楼内的条条楼梯,使居住在里面的数百户人家上下极为便利。
史料记载,福建最古老的土楼有1200余年历史。客家先民南迁这里定居之后,远离了中原战火纷飞灾祸连年的环境,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同时他们又心有余悸,怕战火再来,于是开始兴建具有居住、防御双重功效的独特高大的民宅。迁移到新的地方,因为血缘传统、家族传统以及客家人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大家都愿意聚族而居,这是客家人建造土楼的情感基础。
土楼主要分布在永定县,全县的疆域内有土楼两万多座,样式主要有圆楼(圆寨)、方形楼、府第式方楼等。最早的建于唐代,但现存最多的还是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永定客家土楼作为福建土楼的一部分,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会的专家们曾指出,中国“福建土楼”获得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很难考证究竟是哪一代人、哪一年发明了这种围楼式的建筑,如今保存完好、最古最大的承启楼,又称天助楼,在永定县的高头,建于1662年,有房间400个,全楼最盛时曾住80多户,600余人。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位于永定县洪坑村,抬梁式构架,是圆寨的典型代表。结合《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精心选址,按八卦图设计,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屹立在洪川溪畔。
振成楼的选址吻合了风水学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被认为是富贵吉祥之地。内环的回廊装饰着图案精美的铸铁栏杆,在土楼中绝无仅有。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踏上木质楼梯游走振成楼,各个角落的木板、楼梯,接连不断的发出有节奏的交响。
在洪坑村的村头立着一座方形的高大土楼,据介绍,那就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土楼“光裕楼”。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于1775年。曾出过大夫、进士、秀才、武秀才等几十人。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现墙体出现了不规则裂缝,将主人世世代代的家族史刻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