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湛江市霞山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设计构想

2013-09-17 11:49 湛江新闻网  

    3、湛江霞山区的历史街区的现状

    湛江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其历史建筑方面有着深深的法国烙印。 霞山区(原西营)作为广州湾政治中心,是法国文化的活跃地区。

    当年侵略者两个营的兵力驻扎在湛江,其点就放在霞山,霞山因此发展较快。法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兴建了大量的法式建筑,既有高、直、尖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又有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的仿罗马建筑。如天主教堂,法国公署馆等多间洋建筑,主要以石头、混凝土为建筑材料,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状塑造的建筑与粤西民间建筑风格,交汇融合。形成了和谐并存的艺术风貌。

    广州湾历史街区是指法国侵占广州湾时期的历史建筑及相关的人文历史景观。霞山区的广州湾时期建筑主要集中在逸仙路、东堤路、绿荫路、延安路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上。这些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法国人或者西方宗教教父在殖民统治时期于霞山租界内修建的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建筑,这一类建筑的历史价值最高。目前霞山尚存五栋。分别是:

    1、东方汇理银行广州湾分行(即工商银行湛江分行)

    位于霞山民治路和延安路交汇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的商业银行。法国租占广州湾后,为了达到其掠夺的目的,于民国15年(1926年),东方汇理银行广州湾分行正式成立,行址设在西营教堂街4号。这同时也是“广州湾”最早出现的银行。是目前保存的较好的法式建筑之一。

    2、法国天主教堂

    坐落在今霞山绿荫路85号的哥特式建筑。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教堂原建于广州湾法国租借地内,属罗马教廷领导,1925起年归北海教堂管辖。它坐西向东,建筑面积985平方米,是一座双尖塔式砖石钢筋湎土混合结构建筑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方柱铁栏;后面是园圃,建筑正面是对称的双尖石塔;堂内是拱形穹隆,正门大门上面和四周拱璧均分布的是合掌式花岗棂,门窗以七彩玻璃镶嵌,光彩夺目。现在,已在一个比较小有名气的湛江特色旅游景点。

    3、广州湾法国公使署

    坐落在今霞山海滨路,原为法国驻广州湾租借地最高统治机关,1903兴建,钢梁水泥二层楼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公使署是法国1899年到1945年在广州湾租借地的机关,现保存完好,并免费对外开放。法国公署馆和法国天主教堂是目前保护得最好的广州湾时期的建筑,现今也发挥着特殊的社会功能。

    4、法军广州湾指挥部

    坐落在今霞山延安路和海滨路,旧址为砖石砌筑的二层楼,面积约400平方米,1899年建,现为市公安局霞山分局办公楼。

    5、霞山福音堂

    位于霞山区延安路,是湛江市区基督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为美国基督教牧师时乐士于民国14-25年(1925-1936)所建,内设礼拜堂和幼稚园2室,厅侧有传道员居堂和浸礼池。福音堂原名“浸信会福音堂”,副堂为幼稚园,总面积247平方米,高9米,堂内分礼拜堂,设浸礼池。

    第二类是本地的居民(主要是地主和资本家)修建,用于生活或商业用途的建筑。这类建筑相对数量较大。按照修建时间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

    (1)是法国殖民前中期修建的仿法建筑;

    (2)是二战时香港沦陷期间,许多外国侨民和香港当地富人在广州湾避难时,修建的一批建筑物;

    (3)是抗战后到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国人撤离广州湾以后,当地的居民在修建房屋时加入的一些“广州湾”时期的元素,如窗花、柱子的修饰,地中海式的骑楼建筑等。

    现在,这些建筑大多还使用,发挥着社会价值。但是,作为城市的名片,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度远远不够。如何开发这些百年历史建筑功能,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潜力,加强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好其附加值等,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

    4、改造基本情况

    霞山区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小街小巷改造建设,挖掘霞山百年历史,重现广州湾盛况;利用霞山百年文化的理念建设城市,用城市改造建设的形态营造城市文化。

    为更好地挖掘霞山百年的历史特色,开发和建设新霞山,区委、区政府大胆提出将绿荫小区建设成法国风情街、湛江市旅游文化用品街的建设等构想。2006年9月20日,在皇冠假日酒店举办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建设论坛”,通过专家论证,霞山建设法国风情街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和群众点评,确定小街小巷的改造思路。区委、区政府通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全力推进小街小巷改造建设。到目前为止,绿荫小区等四条道路的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总投入约为200多万,用了6万多块青石重新修复原有的青石街道。为挖掘霞山百年历史,迈出了第一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霞山区终于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小街小巷的改造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气象,走在了湛江各区的前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初公布的市区小街小巷建设改造评选活动中,霞山区绿荫路、大生路、土木路等优秀改造道路脱颖而出,名列八强。广大市民在此次活动中踊跃参选,表现出对小街小巷的建设改造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拥护。

作者:陈灵

    3、湛江霞山区的历史街区的现状

    湛江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其历史建筑方面有着深深的法国烙印。 霞山区(原西营)作为广州湾政治中心,是法国文化的活跃地区。

    当年侵略者两个营的兵力驻扎在湛江,其点就放在霞山,霞山因此发展较快。法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兴建了大量的法式建筑,既有高、直、尖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又有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的仿罗马建筑。如天主教堂,法国公署馆等多间洋建筑,主要以石头、混凝土为建筑材料,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状塑造的建筑与粤西民间建筑风格,交汇融合。形成了和谐并存的艺术风貌。

    广州湾历史街区是指法国侵占广州湾时期的历史建筑及相关的人文历史景观。霞山区的广州湾时期建筑主要集中在逸仙路、东堤路、绿荫路、延安路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上。这些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法国人或者西方宗教教父在殖民统治时期于霞山租界内修建的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建筑,这一类建筑的历史价值最高。目前霞山尚存五栋。分别是:

    1、东方汇理银行广州湾分行(即工商银行湛江分行)

    位于霞山民治路和延安路交汇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是法国的商业银行。法国租占广州湾后,为了达到其掠夺的目的,于民国15年(1926年),东方汇理银行广州湾分行正式成立,行址设在西营教堂街4号。这同时也是“广州湾”最早出现的银行。是目前保存的较好的法式建筑之一。

    2、法国天主教堂

    坐落在今霞山绿荫路85号的哥特式建筑。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教堂原建于广州湾法国租借地内,属罗马教廷领导,1925起年归北海教堂管辖。它坐西向东,建筑面积985平方米,是一座双尖塔式砖石钢筋湎土混合结构建筑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方柱铁栏;后面是园圃,建筑正面是对称的双尖石塔;堂内是拱形穹隆,正门大门上面和四周拱璧均分布的是合掌式花岗棂,门窗以七彩玻璃镶嵌,光彩夺目。现在,已在一个比较小有名气的湛江特色旅游景点。

    3、广州湾法国公使署

    坐落在今霞山海滨路,原为法国驻广州湾租借地最高统治机关,1903兴建,钢梁水泥二层楼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公使署是法国1899年到1945年在广州湾租借地的机关,现保存完好,并免费对外开放。法国公署馆和法国天主教堂是目前保护得最好的广州湾时期的建筑,现今也发挥着特殊的社会功能。

    4、法军广州湾指挥部

    坐落在今霞山延安路和海滨路,旧址为砖石砌筑的二层楼,面积约400平方米,1899年建,现为市公安局霞山分局办公楼。

    5、霞山福音堂

    位于霞山区延安路,是湛江市区基督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为美国基督教牧师时乐士于民国14-25年(1925-1936)所建,内设礼拜堂和幼稚园2室,厅侧有传道员居堂和浸礼池。福音堂原名“浸信会福音堂”,副堂为幼稚园,总面积247平方米,高9米,堂内分礼拜堂,设浸礼池。

    第二类是本地的居民(主要是地主和资本家)修建,用于生活或商业用途的建筑。这类建筑相对数量较大。按照修建时间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

    (1)是法国殖民前中期修建的仿法建筑;

    (2)是二战时香港沦陷期间,许多外国侨民和香港当地富人在广州湾避难时,修建的一批建筑物;

    (3)是抗战后到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国人撤离广州湾以后,当地的居民在修建房屋时加入的一些“广州湾”时期的元素,如窗花、柱子的修饰,地中海式的骑楼建筑等。

    现在,这些建筑大多还使用,发挥着社会价值。但是,作为城市的名片,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度远远不够。如何开发这些百年历史建筑功能,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潜力,加强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好其附加值等,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

    4、改造基本情况

    霞山区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小街小巷改造建设,挖掘霞山百年历史,重现广州湾盛况;利用霞山百年文化的理念建设城市,用城市改造建设的形态营造城市文化。

    为更好地挖掘霞山百年的历史特色,开发和建设新霞山,区委、区政府大胆提出将绿荫小区建设成法国风情街、湛江市旅游文化用品街的建设等构想。2006年9月20日,在皇冠假日酒店举办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建设论坛”,通过专家论证,霞山建设法国风情街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和群众点评,确定小街小巷的改造思路。区委、区政府通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全力推进小街小巷改造建设。到目前为止,绿荫小区等四条道路的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总投入约为200多万,用了6万多块青石重新修复原有的青石街道。为挖掘霞山百年历史,迈出了第一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霞山区终于在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小街小巷的改造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气象,走在了湛江各区的前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初公布的市区小街小巷建设改造评选活动中,霞山区绿荫路、大生路、土木路等优秀改造道路脱颖而出,名列八强。广大市民在此次活动中踊跃参选,表现出对小街小巷的建设改造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拥护。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