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湛江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十分适宜田艾草的生长。早在二百多年前,湛江就已有闻名南粤的田艾。晋朝时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艾子”的记载。就连比邻的韩国,在《三国遗事·驾洛国记》一书中,也有“艾饼”的记载。明朝《本草纲目》中,将田艾叫“清明菜”,又叫“寒食菜”,亦名佛耳草,白芒草、黄花曲草等。清明菜春后一小篼一小葩地散落在山野间,状如缩小小的玉兰,白中蕴碧,厚实的叶面上像有一层淡淡的绒毛,摸一摸有金丝绒般的手感。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香糯可口。
田艾文化,是农耕文化中稻作文明的衍生物。而田艾,最初是作为祭祀供品出现在原始部落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上。在粤西的农村,每年“二月二”、正穷节、起祓、清明、七月十四中元节、冬至等节庆场合,以田艾作为祭祀供品,用于敬祖宗、祭天神、拜地神,祛邪气,祈求天地神降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小小田艾,凝聚了人间最美好而又最朴实的愿望。
处于热带北缘地区的湛江,天气火热,缺少河流,田地干旱,往往元宵节过后便闹饥荒,穷人口粮短欠,各家各户都以采摘田艾作为杂粮,做田艾充饥。艾,寓意“挨”(做苦力)。此外,艾草既能祈福,又可辟邪,自古以来入伙、生日、吉庆、丧事等,都以点红的田艾为祈祷,或者手工捏造成寿桃型、双喜临门型、小鸡跪拜型等。加上田艾具有独特风味,且有消腻作用,富裕人家正月新春时节总会多吃了一些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希望消腻开胃,也喜欢吃田艾调剂一下肠胃。因而,粤西地区做田艾普遍盛行,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湛江阿婆田艾食品在南粤饮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一页,源自清末老字号“黄氏艾籺”铺,由宗亲黄葵龙先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立,在坊间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