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雷剧的丰收年:在省演艺大赛中创下5金3银1铜的佳绩,首次赴港演出,第三次进京“打雷”……
雷剧能走出低谷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得益于2014年打造了精品剧目《岭南圣母》。雷剧第三次进京演出期间,记者就雷剧未来的发展问计于《岭南圣母》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
为文化回归留下火种
“舞台艺术,要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梅晓说,他当时愿意帮雷剧团排戏,是因当时“雷剧太艰难了,而雷剧人的坚守精神太让人感动”——当初林奋找他排戏的情景,梅晓仍历历在目。
2013年底,时任广东省职业技术学校影视系主任的林奋递交了辞呈,拖着行李箱来到省艺研所梅晓的办公室,对他说:“我辞职了,你要给我排戏。”
梅晓睁大了双眼:“你要挟我啊。”
林奋说:“你说过的,如果我演冼英,你就给我排戏。”
这是两人半年前的一次闲聊,梅晓没在意,林奋却放在了心上,当她知道《岭南圣母》获得了省精品剧目扶持资金时,果断地辞去了薪酬丰厚的教职工作。
那一刻起,梅晓知道,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了,一方面碍于老同学的情谊,另一方面也被林奋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我也是广东文化人,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帮他们一把,为守望雷剧出一分力,为某一天雷剧的文化回归留下火种。”
“看一个剧种,不能单看眼前的生存状况,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受社会发展兼体制改革的影响,当时的雷剧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梅晓却已看到希望:“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经济的发展,文化会有短暂的没落,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
2012年,我国开始出台全国重点地方戏剧院团的扶持,这是从国家的层面对地方重点戏剧院团进行扶持,是对之前把传统文化单纯推向市场的一种校正。2014年,我国又新推出国家艺术资金,目的仍是扶持全国地方戏剧文化。“地方戏剧文化在这个时代是最脆弱的,政府把这作为一个文化导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梅晓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一种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有了群众基础,它就有了生命力。雷剧与民俗连在一起,活跃在乡间的剧团有一百多个,年演出2万多场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
转型期的雷剧该如何度过难关?梅晓说,这需要雷剧人自身的努力,坚守住这块阵地,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危难时期扶持雷剧一把,让它度过难关。“坚守,是政府和雷剧人应该做的事,我们必须要保持一些鲜活的文化传承,为以后文化回归的时候留下一些种子。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抱团坚守,拿出有价值的作品来,是金子总是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