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正式入伏,酷热难耐的三伏天来了!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火炉”模式超长待机,国内发生了多起因热射病而死亡的案例,引起了人们对热射病的关注。炎炎夏日,市民应该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呢?7月16日,记者采访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苏耿。
什么是热射病?
苏耿介绍,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
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防止中暑发展为热射病
苏耿介绍,要了解热射病,离不开“中暑”这个关键词,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它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的地区容易发生中暑。
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现中暑或热射病问题呢?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的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他们往往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另一类是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儿童、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他们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热射病大部分情况下不是突然发生的,在中暑发展成热射病之前,会先经历“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等情况,如果身体出现了轻微的中暑症状,可以先采取一些降温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
医学上一般将中暑按照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的人会感觉到口干、头晕、乏力、恶心,肌肉痉挛抽搐;热衰竭的人往往会出现低热、血压偏低等症状,但是体温不会太高,一般不超过38℃;热射病者,体温会超过38℃,还会出现昏迷,多脏器损伤等症状。轻度中暑者,可以先自行处理观察,应该尽快离开高热环境,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大量喝水,有条件的话可以喝些淡盐水,脱掉身上的衣物,用凉水擦身,用扇子、电风扇或空调帮助降温,还可以服用藿香正气丸、十滴水等解暑药。但是若出现了发热、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血压偏低等症状,就要赶紧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如果重度中暑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要注意多补充水分、避免暴晒
苏耿提醒市民,在炎热的天气里要避免中暑,市民一定要多喝水,避免在阳光下暴晒,做好防晒措施。
预防中暑关键是要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温环境,合理使用降温设备和适当补充水分。要保持住处凉爽,注意测量室温,白天的理想室温应在32℃以下,夜间最好不要超过26℃,这对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尤为重要。白天可以拉上窗帘或百叶窗,防止过多热量进入室内;夜间和清晨气温凉爽时记得开窗换气。尽可能多地关闭不必要的电器。
要远离热源。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外出,尽量留在阴凉处。如果可以的话,避免剧烈身体活动。如果必须要活动,应在相对凉爽的时段进行,比如清晨和傍晚。
不仅要注意室外防晒,也要警惕室内中暑。当空气湿度变大时,空气流通变慢,人体的热量难以散去,即使是室内也会导致中暑。最常见的例子是,厨师长时间呆在又热又湿的厨房里干活,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也容易中暑。
保持身体凉爽并注意及时补水,特别是老年人。老年人通常饮水较少,原因可能是他们的饥渴感降低、打不开瓶盖、搬不动水桶等,因此要特别关注。
高温时可以冲澡降温,或使用湿毛巾等替代品。穿宽松轻便的服装,外出时注意防晒,如戴帽子、戴太阳镜和使用遮阳伞。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儿童或宠物留在停放的车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