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和长毛谷有何不同?
日前,遂溪有农民报料称:“海水稻就是长毛谷,在遂溪城月河两岸的建新镇、城月镇及麻章区太平镇种植已有百年,祖辈代代相传,农户留种自种,并非陈日胜发现。”
为回应质疑,记者走进陈日胜家,发现两株水稻“标本”,一株高达两米,秸秆干枯后带着绿色;一株较矮,秸秆枯黄色。陈日胜介绍,前者为海水稻,后者是长毛谷。
原来,他早已对海水稻和长毛谷进行了比较,两者有诸多相似:都长在沿海滩涂上,谷粒呈红色,外壳长着芒刺,秸秆较高,根系发达。
“野生海水稻是多倍体水稻,很有可能产生很多相似的品种,比如长毛谷。”陈日胜坚信,长毛谷是遂溪农民上百年种植驯化出来的栽培稻,而他1986年在虎头坡海边发现的一株海水稻是野生稻,“野生海水稻很有可能是长毛谷的祖先”。
他介绍,1986年发现的那株海水稻,具备野生稻的四大特征——
同一株水稻成熟期不同,花期较长,出现同一时间开花、抽穗、结实的现象;谷粒带有长长的芒刺,鸟无法啄食,扎到人皮肤会瘙痒起泡;秸秆每个分节上都有根须,底部根系发达,根长且“交错密集”;长有雄根,有再生能力,收割后还能继续发芽。
陈日胜发现,海水稻从地里连根拔起后,新鲜的根系是赤红色的,而长毛谷的根系是灰白色;两者叶舌、叶耳还有明显不同。
面对群众质疑,说海水稻在遂溪早有种植,并非陈日胜发现,他举了一个例子:1970年,袁隆平助手在海南三亚发现了“野败”,对当地百姓来说,那株野生稻再普通不过,除了专业者,没人会意识到它的价值,并保存下来。